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期刊看台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14版)

      马金莲《亲爱的羊圈门》(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24年第4期

      卷首语说:作品专注于历史性变革即将到来的生存与奋斗的日常生活流程,以百姓视角呈现生活情态和生存愿望,不以戏剧冲突取胜,而以细节写实为要。在性格心思各异、行止遭遇不同的真切可感的群像中,舍娃是一个有故事且关联着其他人物复杂故事的青年,知冷惜暖,有情有义,心诚步稳,这个朴素的新人形象,特别能引发读者内心的认同感。读者尽可想象这故事的前段与后段主要人物、家族与整个村庄的过往与未来,从作品毛细血管般精微的描绘中,体味我国西部地区山乡巨变的脉动。

      沈念《龙舟》(中篇小说)

      载《长江文艺》2024年第4期

      作品以饱满的现实感和时代性书写出主人公对新农村的认知和建设,致敬了在故乡奋斗的人。以村支书陈保水和手艺人盛田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者,他们洒下的汗水激励了主人公,从而愿意和他们一起打造驶向远方的灯火龙舟,个人的上下求索和时代的潮流脉动完成了同频共振,闪耀的龙舟也就更具象征意味。编者的推荐语中说,以乡村见证时代,以文学见证生活,沈念在从容之中一点点写出火候,以诗意的笔触写就了携手前行的人性力量,我们在他的笔下见证了乡村的辽阔和人心的奔腾。

      盛可以《建筑伦理学》(中篇小说)

      载《湖南文学》2024年第4期

      编者在推荐语中说,该作品整体读来像一个巨大的隐喻。主人公万紫远在千里之外,但关心着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生活与命运,她准备做一件大事——回乡建房。随后,资金如何落实、工程如何启动等问题接踵而至。当在外打拼多年的小女儿怀着拯救者的心态,决定为母亲、兄嫂建造一座理想的房屋,作为大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花园,她却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开启“所罗门之瓶”。同期刊发作家本人的创作谈,可参照阅读。

      刘庆邦《照相》(短篇小说)

      载《上海文学》2024年第4期

      《照相》是刘庆邦短篇名作《鞋》的续篇。“照相那个人在说再见的同时,向守明伸出了手。临别握一下守明的手,这似乎是那个人的一个重大行动,而且早有预谋。为了实现这个预谋已久的重大行动,见到守明,他心里一直鼓荡着握手的事,对别的事都不太在意,仿佛握手才是他当晚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直播流行、手机随见随拍的年代,很难想象当年守明这样的乡村姑娘,期盼的竟是与未婚夫拍一张合影。她的愿望卑微而诚挚,她的爱情细腻而婉转。

      峻青百年纪念小辑

      载《胶东文学》2024年第4期

      今年,是当代著名作家峻青诞辰一百零一周年暨逝世五周年。该杂志刊发特辑,缅怀了峻青的文学贡献。作家峻青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电影剧本、文学理论和评论、文学报刊编辑、文学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代表作品有《马石山上》《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海滨仲夏夜》等。小辑由作家张炜题词,刊发的评论文章有:李一鸣《为了传承的纪念》、贺宗仪《不拘格律亦风流》、欧家斤《多维视角下的峻青短篇小说简论》、孙为刚《峻青散文的美学追求》。同期刊发了赋体作品——贺宗仪《峻青赋》和散文作品——孙康青《一寸清心横波觉》。

      石钟山《爱在春风里》(长篇小说)

      载《北方文学》2024年3期

      本期刊发了军旅作家石钟山的长篇作品《爱在春风里》。小说的时间背景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故事的主角为山水市技校一批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前夕,学校组织了学军活动,军人家庭出身的吴桐,在一次投掷手榴弹时出了事故,被女同学艾红莓相救。随后,二人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作品情节跌宕,语言清新。

      乔忠延《从墨子到“墨子号”》(散文)

      载《散文百家》2024年第4期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2016年,以“墨子”命名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当代人不仅注重“兼爱”等墨家人文精神,还将古人在科学领域的探求与创新精神发扬光大。“墨子号”,是一颗闪耀着中华智慧的卫星,也是中国五百余颗人造卫星中,唯一用历史真人冠名的卫星。作者讲述了墨子与量子科学的缘分。“墨子号”不只是名称,更象征着科学精神,折射出时代光辉。

      (谢云开辑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