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加强标准引领赛证融通 创新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茹官璞 郑强 宋小俊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03版)

      近年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依托陕西省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等优质资源,推进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确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发展路径,科学制定“教学+”标准,构建岗课赛证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聚焦“靶点” 推进“四进”“三对接”制度

      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与基层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更新慢于医疗技术业务发展以及学生实战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联合商洛市中心医院、商洛市中医医院、各县区二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组建人才培养专业化团队,形成了“课程对接岗位、育人对标德技”新标准,秉持“院校共需+学校主体”的理念,以学习通平台作“桥梁”,以医院新技术、新业务为“靶点”,开展多场次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充分探讨教材章节增减内容与临床常见病、执考常考点及行业前沿新技能对接问题。

      推行“四进”制度。医学院推行专任教师进医院,制定专任教师医院轮岗制度,开展常规技术技能项目,提高教师技能实践能力。推行学习通平台进医院,院校共同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行学生进医院,作为临床医师助手,提早进临床,增强实践能力。推行教学进现场,专业核心课实行教师和医师“双师授课”,升级“教”与“学”方法,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实施“三对接”。一是学院与医院对接,实现政策支持。二是专任教师与临床医师对接,实现任务点与技能点对应。三是学生与岗位匹配对接,实现“学生所学即为岗位所需”的目标,切实解决岗课融入不足的问题。

    创新赋能 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医学院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双师课程、三课堂活动协同”的育人理念,核心课程采取“校内名师主讲+实训教师辅导”“校内教师+医院专家分段讲解”“‘1+X’证书‘行业名师主讲+校内教师同步辅导’”等不同的形式。挖掘五大核心素养,十余个思政元素,借助实体课堂、线上课堂、第二课堂,育训创结合,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基于专业特点,医学院开创了“特色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的育人新模式。一方面,“医疗教育+”新模式从专业角度出发,联合医院,对标社会,以务实的姿态,求真的行动,多方联动,打通人才培养通道,不断为乡村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新模式在充分保障人才输送的同时,通过奖励激励机制的配套实施,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注入“强心剂”。

      在此基础上,医学院建立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团队式、实战化、多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依岗定课”,以基层医疗岗位要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课证融通”,将多证书制度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同安排、同评价、同考核,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赛促教”,将能力大赛和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要求、实训操作考核标准,与日常教学密切对接,使学生在校内掌握基层医疗岗位所需的技能。

    服务基层 让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医学院对接基层医疗岗位需求,动态调整教育教学核心素养,构建了服务基层医疗的教育、医疗、服务三结合标准体系,在课程中增加对老年疾病诊疗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访基层,服务老年人群,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了“标准对接岗位、素养服务基层”。

      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点对点”培养等模式,发挥“培育一批医疗能人、服务一方乡村民众、提升一地生命健康”的人才效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万名村医计划”,组织高职医学生到乡镇开展支医工作,坚持为乡村输送人才与输送智力相结合的柔性输送方式;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着力培养与基层岗位契合的实操技能,着重考评服务乡村医疗的能力,创新学生主体“阶梯式六维度”评价机制,设计由学生评、教师评、医生评、病人参与评,从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岗位技能、品德修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能力六维度记录学生品优技高阶梯变化的“评价梯”,引入可视化评价系统和平台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及教师职业认知—认同—熟练—应用四种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经过多年积淀,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持续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策略,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方面保持不断创新,精诚实践,产生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和辐射作用。未来,学院将继续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培养基层医疗人才不断探索新路径。

      (作者:茹官璞 郑强 宋小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