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三江之源,这样守护自然之美

    作者:陈凯 江毅 汪伟 李占轶 王金金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01版)

      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万山之祖巍巍昆仑耸立着积雪寒峰;有冰川融雪涓涓汇聚成就着百川千湖;有高寒草甸一碧千里蕴藏着万千生命……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这里,人们以最严的措施守护自然馈赠的大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愿景打造生活方式,以绿色资源为依托谋划发展之路……

    以最严的措施守护自然之美

      眼下,正是可可西里最美的季节——藏羚羊迁徙产仔季。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的雌性藏羚羊,就会到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其中,部分迁徙羊群要经过可可西里东部的青藏公路。

      最美的画面,莫过于车流对“羊流”的避让。

      “曾经,因取材于藏羚羊绒的‘沙图什’披肩风靡欧美市场,迁徙的藏羚羊除了有天敌的围猎,还要面对非法猎捕的黑手。”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尕玛英培说,如今,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组织下,过往车辆主动让行,“有时让行时间要一个多小时”。

      目前,可可西里已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有6个保护站,百余名巡护员分批倒班驻站、不定期深入腹地巡护。这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至7万多只。

      青海是世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665种。近年来,青海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到严格执法打击违法;从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到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网越织越密,成就了“动物王国”的美誉。

      沿青藏公路一路南下,跨过不冻泉,翻越风火山,便来到长江源头——沱沱河。

      溯源而上,融雪而成的263条河流纵横交错汇入其中。由于严格限制放牧与开发,洁白的积雪、清澈的河湖、微绿的嫩草共同绘就出一片人间净土。

      而在沱沱河与青藏公路交会处的唐古拉山镇,记者看到,地方干部到沿街商户处检查垃圾处理情况,大量往来司机自备了垃圾桶,环保志愿者们向游客进行着公益宣传……社会环保意识逐步提升。

      “作为长江源头第一镇和青藏线上的补给点,我们镇要在服务青藏线的同时,严格做好生态保护,守护好长江源。”唐古拉山镇镇长白玛多杰说。

      据了解,为守护好这片人间净土,青海省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0%;出台了《青海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诸多法规……

      在一系列最严措施保护下,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不断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青海省生态环境厅4日发布的《2023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

    以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构建和谐之美

      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人”。

      长江源村,一个未在源头却以江源命名的村。

      2004年,为保护脆弱的三江源生态,沱沱河边六个村将禁牧区的128户407名牧民搬迁至42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取名长江源村。

      “当初,牧民对搬迁还是有些担心的,他们对城市生活陌生,也不知道如何工作赚钱。”长江源村原党支部书记才仁扎队说,但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退出牧区的牧民不仅每年有一份稳定的草原奖补收入,而且随着相关技能培训的开展和村里产业的壮大,牧民们在打工创业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家庭收入不断提高。

      记者走进这座新村看到,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几乎家家门前停放着汽车,农畜产品加工、露营烧烤基地等乡村产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驻村干部梁亮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越来越多牧民自发走出牧区到这里落户。目前全村已有223户609人。

      守护,不只有生态搬迁一种方式,还有融入山水的共生。

      昂赛峡谷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澜沧江由此向南奔流。山谷两侧林深草密,澜沧江水,清澈见底。2016年昂赛峡谷被划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核心区。今年58岁的东尕永他是这里的老牧民,至今仍生活在这里。

      昂赛乡党委书记布索说,国家公园核心区建设没有进行整体搬迁。像东尕永他这样世代住在核心区的牧民仍有三四千人。

      东尕永他家住在峡谷内一处山坡上,木栅栏围起的院落内有两间民房,家中有限的牛羊散放在山坡上。

      在这个幽深的山谷,牧户之间的距离短则十余公里,长的要数十公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规划财务部部长牟永红说,这些牧民的日常生活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很小,他们放牧数量不多,还兼任管护员守护当地生态,“每户每年因此有2万多元的收入”。

      不仅在保护区,青海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构建高原上的美丽家园,58%以上村庄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治理率达到91.7%……

      环境的改善也促使群众形成生态保护的自觉。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扎西代来等100多名牧民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在草原、河堤、道路沿线捡拾垃圾。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牧民群众自筹资金购买种草工具,加入和黑土滩的“斗争”……

    逐绿而行展现发展之美

      塔拉滩,曾是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的一处荒滩地。如今这里建成了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

      345平方公里的发电园内,超过1000万块光伏板高低起伏连成蔚蓝色的“海洋”,年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122万吨。

      距离塔拉滩几十公里外,黄河上游的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黄河水奔流而下……白天光能出力,夜间水来补充。巧妙的设计,让光和水互相依托,不断生产绿色能源。

      守护大美之地,“风光”成了新资源,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成为新目标,绿色成了青海发展的新底色。

      据介绍,青海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187万千瓦,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由此,一批新能源企业加速在这里扎根。

      在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一条以“光伏一条街”命名的大街引人注目:丽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一字排开。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说,青海清洁能源优势带来“绿电产品”的广阔前景,让这里形成集聚效应。

      青海正加速培育形成千亿级光伏、锂电产业集群。

      此外,绿电也构筑起人工智能、数字产业的能源基石。

      3月29日,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举办;5月17日,青海省绿色算力招商引资座谈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从“西电东送”到“东数西算”,青海全力培育新产业。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郭毅说,青海将全面提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促进数字应用融合和数字技术创新。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青海,站在世界屋脊,拥有自然馈赠的大美风光和丰厚的绿色能源,正以高水平保护和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绘就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新华社西宁6月5日电 记者陈凯、江毅、汪伟、李占轶、王金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