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之窗】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同中国的青少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把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心里,为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复信亲切温暖,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激发了阿拉伯国家广大青少年学习中文的热情。2019年7月,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中阿双方正式启动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近年来,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文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正跨越国界,加快走向世界,已然成为中外人民交流思想、缔结友谊的新纽带。
1.中文增进中阿民间相互理解与信任
阿拉伯谚语说:“学习一门语言,就是获得一个新世界。”中文,这门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史的语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大门,让外界得以一窥其中的奥秘。中文,不仅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更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桥梁。
中阿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中阿双方在各领域友好合作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阿拉伯民众渴望了解中国,“学中文”在阿拉伯国家成为新风尚。目前,15个阿拉伯国家在高校开设中文课程,13个国家建有21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阿联酋、沙特、巴勒斯坦、埃及、突尼斯、吉布提6个阿拉伯国家先后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以阿联酋为例,2003年迪拜警察学院开设中文课程,中文正式进入阿联酋,2006年阿联酋公立小学哈姆丹·本·扎耶德学校使用中文教学,2017年在11所公立学校开始中文课试点,2018—2019年试点的公立学校增至15所,2019—2020学年为60所,2020—2021年增至118所。截至目前,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五年内阿联酋中文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中文”是对中阿合作前景的广泛认可。根据2022年首届中阿国家峰会的“八大共同行动”,中国未来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
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发展也为国际学生流动和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深入体验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据统计,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1130名增长到2016年的18050名,年均增长率达26%,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不仅增进了中阿青少年的相互了解,还为中阿长久友好注入了新的血液。
语言是心灵的桥梁。通过学习中文,不仅能够掌握一门实用的交流工具,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传承、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这种语言上的共通性降低了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从而消除那些基于片面信息或刻板印象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进而加强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感共鸣。中文作为一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深化民间互信与理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阿民心相通架起心灵之桥。
2.中文促进中阿文明交流与互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阿两大文明欣欣向荣,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璀璨的印记。语言是一切文明交流的基础。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理念。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中文可以发挥语言的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是世界两大古老文明体系,各具特色,但中阿同为发展中国家,都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中文所蕴含的仁爱平和、协和万邦、忠恕宽容、克己复礼等价值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成为中阿双方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文明对话的浪潮中,中阿两国坚持倡导文明互鉴,反对文明对抗,反对文明歧视,支持“文明共生”,反对“文明改造”。这与西方语言文化所传递的单边主义、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学习中文,中阿人民可以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建立起心灵的共鸣;通过中文,中阿两大文明包容互鉴,彼此交融。
语言承载文明,书写友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虽然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对彼此的语言和文化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早在唐朝,中国就有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番语录》,记录了400多个阿拉伯语单词。而阿拉伯学者也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更是用阿拉伯语详细记述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随着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国家,“纸”“茶”“瓷”等汉语词汇在语言接触中逐渐被阿拉伯语所吸纳,而阿拉伯语中的“糖”“咖啡”等词汇也融入了汉语。这些珍贵的文献见证了中阿语言相互吸纳借鉴的悠久历史。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中文教育在“政府引导、民间主导”的友好互动下,以其独特的地位作用于中阿人文交流与合作。根据中阿“八大共同行动”,中方将启动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邀请阿方100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交流,3000名青少年参与中阿文化交流,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在这一系列重大项目中,语言互译和中文人才培养是关键环节。通过大量的中阿语互译工作,可以让两国民众更全面、更直接地感受彼此的文化魅力。“欢乐春节”“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汇丝路”访华采风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为中阿两国民众搭建了面对面交流的桥梁。在这些活动中,语言是沟通的基础,文化是交心的纽带。中国艺术家用阿拉伯语表演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阿拉伯青年用流利的中文讲述阿拉伯传统故事,生动诠释了中阿人民心心相印、同心同梦。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阿两大文明正在加速融合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从阿拉伯旅行家记述到中文热潮兴起,语言始终是中阿交往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中文将继续润泽这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推动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和谐发展。
3.中文助推中阿经济蓬勃发展
语言既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又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随着中国向西开放和阿拉伯国家向东发展的对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文也逐渐成为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首先,中文为中阿贸易提供了便利。据统计,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保持在4000亿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是二十年前的10倍。中阿强劲的贸易往来为阿拉伯国家的中文需求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培育了巨大的中文市场和广泛的中文应用场景。大量的中资企业走进阿拉伯国家投资兴业,这些企业对熟练掌握中文的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企业也希望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学习中文成为他们开拓市场的必经之路。可以说,中文已成为中阿贸易畅通的“制胜法宝”。在中阿不断扩大双方经贸投资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的历史机遇下,中文可以紧密结合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大力培养“中文+职业技术”人才,为中阿经济发展提供中文人才支撑,如面向沙特、阿联酋大力培养通晓中文的“中文+旅游”人才,面向阿联酋、卡塔尔培养“中文+科技创新”“中文+人工智能”“中文+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人才,面向科威特提供“中文+物流贸易”人才等。
其次,中文成为双方深化产能合作的纽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已实施了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涉及能源、基建、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执行离不开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中文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选择培养中文人才,不仅能够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也有利于加强与中方的沟通协调,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再次,中文能力成为个人职场发展的“加分项”。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拥有了世界。”在日益紧密的中阿经贸合作中,无论是在中资企业工作,还是与中国公司做生意,抑或是到中国留学深造,掌握中文无疑能让个人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了中文就意味着赢得了机遇、抓住了财富。中文能力不仅能提升个人收入,更能为职业发展铺就一条“快车道”。
“中阿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语言的互通。”在双方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机遇下,中文正化作“催化剂”,为中阿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阿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文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中文的魅力也将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为中阿友好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中阿两国在古丝绸之路上“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书写了贸易往来的辉煌篇章。而今,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文正成为连接中阿新丝路的重要纽带,助力双方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谱写合作新篇章。2024年适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也于日前在华成功举行。新时代,中阿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互尊互鉴,超越意识形态,共同推动构建多元文明生态,传播多元价值观。展望未来,中阿务实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文必将润泽丝路,促进中阿文明互鉴,助力中阿携手续写丝绸荣光。
(作者:汪敏锋,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