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大漠披青绿 “三北”启新篇

    作者:本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10版)

        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彰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内林草相间、风光秀美,沙地已经变成绿洲。本报记者 姚亚奇摄/光明图片

      在辽宁省阜新市一路驱车前行,道路两侧绿意成行、成块、成片。抵达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记者看到草方格、灌木、针叶林在山坡铺展,松取代了沙,绿遮蔽了黄。

      去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一年过去,“三北”工程区有哪些新气象?近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工程区完成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

      阜新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被称为辽宁的“风口”“沙窝子”。位于辽蒙边界的阿尔乡镇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省界处,一株300多岁的元宝枫生长在山坡的最高点,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水草丰美到白沙漫漫,再到郁郁葱葱的变迁。

      在阿尔乡镇,宽3公里、绵延15公里的省界林已经成长为绿色屏障。“以前这里90%都是起伏的沙丘,经过多年植树造林,流动沙丘基本得到治理。”阿尔乡镇党委书记李志丹介绍,阿尔乡镇按照卫星定标定点,确保域内所有沙地全区域摸排、全覆盖治理。

      像阿尔乡镇一样,去年6月以来,各地鼓足干劲防沙治沙,成效已开始显现。截至目前,辽宁共完成综合治理任务493万亩。整个“三北”工程区已开工项目40个,完成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

      省界林另一侧的内蒙古,植被景观则有着明显的区别。广阔的草甸子上,青草贴地而生,柠条烟花般散落,元宝枫和榆树高高挺立。

      在这里,治沙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我们采用乔灌草结合、拟自然林的模式,计划用3年时间治理好蒙辽边界的35万亩沙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说。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去年,内蒙古共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超国家下达任务50%,实现“三北”工程攻坚战良好开局。今年以来,内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已完成防沙治沙604万亩,是去年同期完成量的近4倍。

    科学治沙解决“卡脖子”问题

      站在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松林之中,猎猎风声拂过树梢,诉说着绿进沙退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彰武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1955年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樟子松并试栽成功,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为‘三北’地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样板。”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吴秀钢说。

      目前,万亩林工程区已种出一片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混交林,有林地与灌木林地总面积2156.4公顷,活立木蓄积135239立方米。然而,“三北”地区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

      在这片顽固的沙地上,如何啃下治沙的“硬骨头”?发扬创新精神,坚持科学治沙,是治沙人一以贯之的方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新形势下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要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包括研究部署“三北”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加强抗旱林草品种选育,推广喷灌、渗灌等节水抗旱技术等。

      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林草局技术团队经过长年探索,总结出“深栽浅埋”种植法,革新了人工造林技术,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北部的敖润苏莫苏木,遍地草方格覆盖了黄色沙土。敖汉旗林草局局长张旭东说:“我们针对流动沙地,采取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项目,计划完成2.22万亩;采取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灌木造林治沙项目,计划完成1.3万亩。”

    探索治沙又致富的双赢新模式

      在科尔沁沙地西缘的内蒙古翁牛特旗,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正沿着草方格和柠条绑着滴灌管线。“我们每天收入最多能到280元。”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翁牛特旗探索出“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开通13条穿沙公路,总里程398.5公里,沿公路两侧完成沙地治理330.9万亩。“我们按照以工代赈方式治理沙地,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增加群众就业100人左右。”翁牛特旗林草局局长刘环宇说。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多地积极统筹推进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建设,同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切实提高治沙地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北”工程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实现了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转变。

      如何深入开发、有效利用沙化土地?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下了功夫。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助涛介绍,官营子村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稳步推进以肥改沙工作。通过实施1.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和5000亩沙化耕地保护性耕作,成功将沙地转变为良田。

      辽宁省林草局副局长姜生伟表示,辽宁探索示范林药林草等复合经营、一沟一坡全流域治理、光伏治沙、沙区特色旅游等系统治理模式,实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

      数据显示,“三北”工程实施40余年来,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治沙又致富的双赢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