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多,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运用好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生动故事,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学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
我们将总书记在福建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到过的千家万户,转化为“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将思政课搬进“第一现场”。
我们曾组织学生到三明市进行社会实践,我对此印象深刻。同学们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吹着金溪河畔的微风,欣赏翠绿山景,实地了解常口村如何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实现华丽蝶变;在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同学们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沙县小吃成为富民特色产业的故事……在思政课“第一现场”进行理论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观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还运用新技术,打造“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让同学们沉浸式上好思政课。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同学们戴上VR眼镜,“变身”为红四团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与敌方激战,占领了泸定桥。课后同学们纷纷称赞,说这样的思政课太精彩了。
去年10月,福建省发布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名单,共有7家入选试点名单,我们学院的“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入选。课堂上,同学们一次次“身临其境”,来到“第一现场”,在学思践悟中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全方位挖掘、整合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政元素,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龙军、赵秋丽、李志臣、张文攀、闫磊、冯家照、高建进、陆健 本报通讯员 李梦、李爱明、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