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江西峡江:治理酸化土壤 实现藏粮于地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李玉兰 王洋 本报通讯员 饶黎黎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03版)

      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义桥村的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500余亩油菜连片成面;油菜田周边是千亩水稻,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片土地由于土壤酸化,无论栽种什么农作物,产量都不高。

      说起土壤酸化,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林春很是感慨:“我在这上面曾栽了个不小的跟头哇!”

      2018年,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了周边150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结果地越种越贫瘠,到后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不行。“在这种‘酸地’里种粮食不但产量低,而且土壤中的镉、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容易残留在其中,威胁餐桌安全。”叶林春说。

      就在叶林春烦恼不已之际,2020年,峡江县启动酸化耕地治理,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义桥村一带耕地被纳入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

      在峡江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叶林春开始给田地增施生石灰、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剂,将土壤修复到适宜农作物种植的正常水平,才逐步扭亏为盈。经过这几年的治理,义桥村数千亩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得到有效缓解,耕地质量等级从4.75提高到4.60,农作物产能提高10%以上。水稻产量从2019年平均490公斤/亩到2023年平均达到600公斤/亩。

      “江西原本就是我国红壤面积比重最大的地区,再加上过去农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忽视有机肥料和农家肥的施用,导致我县部分耕地的土壤酸化程度较重。”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廖建武说,“土壤的酸化会加速土壤板结程度、重金属活性增强、肥料利用率下降、作物营养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向耕地要产量。近年来,峡江县坚守耕地红线,面对部分耕地土壤酸化情况,因地制宜,着力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行动。峡江县与高校合作成立专家组,依托“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石灰质物质调理等综合技术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同时,还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模式,多途径缓解、全方位遏制耕地酸化进程,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峡江县34.59万亩耕地,90%以上实行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耕作,石灰调酸治理耕地约2.7万亩。通过4年来的治理,如今,该县项目区土壤的pH值由2020年的4.9提高到2023年的5.25,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20年的29.6g/kg提高到2023年的35.5g/kg,耕地质量提升了0.3个等级,项目区的粮食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酸化土壤治理范围,总结一套高效的酸化土壤治理推广模式,为全面推广酸化土壤治理提供经验和参考。”廖建武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李玉兰 王洋 本报通讯员 饶黎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