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倾力“筑暖巢” 引得“凤来栖”

    ——江苏建立特色公寓引智聚才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03版)

      5月初,准备来江苏苏州工作的外地大学毕业生王浩,实地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南岸新地人才公寓,很快就申请成功并办理了入住。“温馨舒适的公寓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王浩说。

      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又是其中关键一环。近年来,江苏多地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化人才公寓以引才聚才。截至今年4月,全省累计建成和投入使用人才公寓45万套,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做强保障,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久前,“海归”博士杨浩然来到南京应聘,他申请入住了江宁区“宁青驿站”。打开房门那一刻,布置温馨的实木色房间映入眼帘,床品、衣柜、空调一应俱全,让他赞不绝口。

      14天免费过渡性住宿,“一站式”就业创业指导、全方位政策信息推介……这是南京市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作的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为满足求职青年短期安居需求,当地布局打造了25家“宁青驿站”。运营以来,已为近两万名毕业生提供了“温馨小家”。

      近年来,江苏各地坚持“人才跟着产业走、公寓跟着人才建”,全力强化政策和资源保障,塑造宜居宜业新生态。

      无锡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商品房配建、企业自建等多元方式筹集的保障性租赁“人才住房”房源供给,截至今年4月共筹建人才公寓项目49个、房源约1.8万套;南通在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高端产业集聚及交通枢纽区域布局人才公寓,同步配套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这是常州对青年人的承诺。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入住率达89%,满足了35万人居住需求。此外,当地配套推行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在购房资助、租房资助、生活资助等方面进行分档分级补贴,每年覆盖青年25万人次以上,“青春留常”等政策已累计兑付3.9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常州已连续三年招才人数突破10万,且逐年递增。

    做优服务,直把他乡作故乡

      从户外公园的露天电影,到会客厅里的野趣摄影展,再到草坪上的乐队演出……3月营业以来,苏州南岸新地人才公寓的青年主题活动日频频刷爆当地人朋友圈。

      “招才引智,引得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下、过得好才是关键。”苏州工业园区组织部副部长、团工委书记丁令德认为,留才在于“拴心”,“拴心”在于用心,只有用心打通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归属感。

      “来南岸,不仅是在找房子,更是在找社群!”来自华为海思的住户尤新宇博士不禁感叹,公寓处处注重青年生活空间的布局,配置了健身房、电竞室、瑜伽室等公共空间,很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个家”,这种转变体现了苏州深入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因地制宜打造“全域覆盖、有大有小”的特色人才社区,用心用情解决好教育、医疗、交通等“关键小事”,让人才在安家落户间真实感受城市的温度与活力。

      如何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资源供给、鼓励多元参与,分层分类解决各类人才居住需求?

      “向存量要空间、向创新要效益。”这是常州市人才公寓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新诀窍。当地积极引导第三方集中回租群众安置房、统一管理运营,推动企业闲置配套用房改造,盘活老城区酒店资源,实现了企业增利、国企减负、政府税收、社会效益、人才引育多赢。

    做亮品牌,此乡更是兴业处

      “申请入住人才公寓,除交通便利、户型实用外,最大的亮点是可以申请共享办公室。”今年年初,带着团队入驻无锡市梁溪区扬名公寓的陈铭说,“房租和办公室费用加起来一个月不到3000元,还有创业路演、创新辅导、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

      近年来,江苏各地在深入分析区域能级、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布基础上,探索构建人才社区与人才政策、城市发展之间的强链接,为青年人才构建事业发展平台。

      南京推动国家、省市人才计划面向人才社区全面对接,给予专门辅导、开放申报通道;徐州将科创载体等创新平台导入人才社区,为各类人才提供上门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等服务;盐城推出全市人才社区智慧管理信息化平台,增加智能化、自动化推送功能,把人才政策和公寓申请信息精准推送给青年人才。

      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生态,是持续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关键。江苏持续升级人才安居工程,城市与青年“热情相拥”,也让无数个青春与梦想“撞个满怀”。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