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神山之光烛照华夏

    ——评《神山星火》

    作者:李朝全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1日 12版)

        神山村“为您点赞”雕塑  资料图片

        神山村一隅  资料图片

      【读书者说】  

      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读罢《神山星火》,我有如此切身感受。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四位记者联合采写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通过讲述井冈山黄洋界下茅坪镇神山村的百年变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星火已在全国呈燎原之势。

      2022年,由劳罕等人组成的光明日报调研组住农家、走田埂、沐山风、浴晨露,以沉浸式的采访,凝结成万言《神山村三日》。之后,他们又多次采访神山村,撰就同样洋洋万言的《神山“星火”正燎原》。在此基础上,前不久他们创作推出了近20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神山星火》。作者“泡村”式的采访,是用心去触摸土地的脉动,用情感受乡村的风雨历程。脚上沾着泥土,心中沉淀民情,笔尖自然扎实、深入,由此确保了作品内容的真实、详尽和可信。

      群山环绕的神山村好似一方山清水秀的“桃花源”,以往囿于交通闭塞而不为外界了解。随着路网建设的推进,如今交通已经相当便捷,实现了四通八达。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神山村考察以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的乡村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有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在家门口售卖自家的农产品,还有的村民搞起了打糍粑体验活动,游客们亲自动手、亲口品尝,嘴里甜滋滋,心里乐滋滋。

      《神山星火》通过神山村这个小切口,烛照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令读者透过这扇小窗看到了美丽中国、乡村建设、乡村变革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新山乡巨变的广阔天地。书中写到神山村的发展模式、老区振兴的路径,实际上已经溢出了神山村,在井冈山,在赣鄱大地,在很多原来的苏区、老区得到推广应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神山”演变成了“大神山”。当年由井冈山点燃的革命星火曾燎原全国,如今,神山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星火在全国燎原开去,发挥着榜样的伟力。

      令我感佩的是,四位作者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开叙事。他们深入村庄的内部和细部,仔细勘探村子的前世今生、来路去向,为神山这座小小的村庄写就了一部百年村史,将一百年来在神山村发生的从革命、建设、改革直至新时代的变迁历程描写得完整、全面且周到。作品的叙事线索主要是通过神山村革命年代的带头人、建设年代的带头人,以及改革年代、新时代的领头人,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领头人来结构全书并贯穿始终。

      《神山星火》聚焦神山村,是因为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它的百年变迁极具代表性。原先偏僻落后,如今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成了景美人和、蜚声中外的村落。作品开篇写到神山村是瑟缩在罗霄山脉褶皱里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小、田地少,而且田是冷浆田,难耕难种。作者从近一个世纪之前开始讲述神山村的故事,写到了著名的井冈山“挑粮小道”和黄洋界保卫战。革命年代注重讲述革命父子左桂林、左光元前赴后继投身革命的故事。在经历了峥嵘的革命岁月之后,“白狗子”被打跑,“红军亲人回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开启了。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国家始终惦记着老区人,神山村修通了路、用上了电、改造了冷浆田,困难时期亦曾接受过国家的救济。到了改革开放年代,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从事副业,刻竹雕、种菌菇,各显神通,找寻致富之路。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斗贫战穷有声有色地拉开帷幕,从独特的红蓝黄“三卡识别”精准识贫,到精准扶贫,与贫困的大决战正式吹响了冲锋号。这时候,总书记来了,吹来了和煦的春风,共产党要带领革命老区人人走上幸福路,家家住上安乐窝,户户捧起聚宝盆,村村越变越美。没多久,偏僻山区里的神山村迅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声名远扬。慕名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作品写到新时代的神山村,大做山水文章,建起保障网,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接着,学习十八洞村,发展提质换挡的农家乐,建起了树屋、蛋屋,接待研学团,推动发展模式创新,打造新的发展样态,村民们个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革命年代,神山村是一个“全红村”。建设年代,通过老支书彭水生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神山村人艰苦奋斗,千方百计改变生产生活面貌,但恶劣的自然条件、闭塞的地理位置限制了村子的长足进步。改革年代,神山村进入“青年儿女流他乡,全国各地打工忙”的状态。但是打工之旅也多多不易,充满艰辛。进入新时代,神山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发挥。要列举典型代表,就必须提到第一个创办民宿的彭夏英。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上门看望她和在阿里当过兵的丈夫。彭夏英用质朴的话语对总书记说“您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总书记回答“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当她走上致富路后,主动找到村里,要求停发自家的低保费。转身她又去动员实际上已经脱贫的亲戚主动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并且发自内心地劝说:“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以彭夏英为代表的新农民不断涌现,可谓是新时代神山村的一个最突出的变化。

      神山村走过的百年历程正是中国广大农村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百年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鲜明写照。神山村的沧桑巨变,折射了中国乡村的百年变革,也是中国百年发展历程在一个小小山村的投影与折射。作品所要表现的,正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一个小山村的成功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神山星火》实际上写出了百年来党领导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在这个小山村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探寻神山村乃至中国广大乡村百年巨变的密码,题旨深远,意义重大。

      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品,《神山星火》很好地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宗旨。那就是:乡村振兴应该是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振兴,既要物质上自足富足,又要心态上自强,精神上自立。扶贫、扶智、扶志,精准脱贫,脱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也包括精神上的贫困,要让广大农民焕发出新的面貌。不得不说,《神山星火》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当到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提倡“扶志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一世不扶一时”。作品里也写到,要做到“口袋鼓囊囊,脑袋亮堂堂”,不能只富了口袋,而没有富脑袋。尤其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富起来的老百姓个个争做最美神山人。

      在《神山星火》一书中,作者用很大篇幅描写了为烈士寻亲、送英魂回家的故事,意味深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提示人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精神支撑作用的,正是神山村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革命优良传统的代代传承,是这座山村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并且发展成百年名村的根本原因。不弃根本,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神山这个村庄表现得相当充分。近几年光明日报社成立寻亲专班,志愿为烈士寻亲,送烈士回家。这,实际上是在寻我们的精神之根,寻支撑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力量。无声的一举一动,具有唤醒和记忆的功能,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来时路。

      (作者:李朝全,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