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培养大国工匠 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祁松林 王聚芹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24日 07版)

        中铁四局集大原高铁内蒙古丰镇段项目部开展岗位技能比赛,选手在测量项目比赛中。新华社发

      【专家点评】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大批大国工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层次进一步提升,而大国工匠正是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劳动者当中的典型代表。纵览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蓬勃开展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无论是将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让市场急需、企业认可的高端人才更有获得感、成就感;还是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都表明人才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新征程上,要发扬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更好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具体而言,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设计和良性循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强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研发人才、工程人才等多类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厚植土壤、打造舞台。应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任务需求,与教育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强化高校院所间优势学科分工合作,共建开放型、融合性协同创新体系,在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中打造复合型人才;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协同发展;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平台等加强急需人才的培养,打造体系化、多层次的人才成长平台,将高素质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二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动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拥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并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看到,我国拥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面对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应加快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例如,应突出制造、安装、操作、运维、服务环节人才培养,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产品链和价值链的优化,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基本思路,优化职业教育机械、电气、控制、管理、服务等专业类别的结构比例。同时,注重职业人才数字化、绿色化技能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加快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激励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培养扎根一线的大国工匠,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褒奖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引领广大劳动者以“干一行专一行”的不懈追求在本行业本领域干事创业、尽展所长。大国工匠的不断涌现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坚实的制度保障。当前,应着力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大国工匠带头引领、工匠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此外,还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作者:祁松林、王聚芹,分别系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讲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任欢、张胜 本报通讯员 聂雨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