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上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很多跨领域学科的知识,比如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那时候起,我就对人工智能算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想到,在2010年工作后,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此前,汉王推出了全球首款嵌入式人脸识别产品——人脸通,但当时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都采用国外的芯片处理器,导致产品售价居高不下,都在万元级。而我接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人脸识别算法匹配国产芯片,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所用。
一开始,我带领团队信心满满地投入这项适配工作,但现实却给我们泼下一盆冷水:将最初的人脸识别算法移植到国产芯片后,产品不仅识别速度很慢,而且无法准确识别。经过几个月数十次的算法迭代和无数次的反复测试,我们将人脸识别算法提速近10倍,在国产芯片上的运行速度和准确度也大幅提升。同时,嵌入式人脸识别产品的价格从万元级降低到千元级,能够更好地实现大规模应用。
多年来,我深深感到,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技术,只有在不同的场景中落地,才能在不同的行业创造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解锁更多场景。当前,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破解我国在前沿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显得十分重要。
下一步,我和团队将在大模型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上继续发力,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落地新场景、新应用,矢志攀登人工智能新高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任欢、张胜 本报通讯员 聂雨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