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

    全员化、精准化、特色化

    让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更有效

    作者:王占仁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6日 14版)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强化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修订完善课程教学要求。这一课程是高校加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高校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聚焦更高素质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劳动资料、更广范围劳动对象,以全覆盖、精准化、特色化为目标,将课程建设作为强化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2007年,国家明确将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年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作出相关部署。对此,各地高校迅速行动,组织论证实施教学方案,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经费支撑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多数高校正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总体安排36或更多学时及1至2学分,努力将其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全流程。

      经过十多年深入发展,各地高校持续强化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使其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了“学校统筹、部门监管、学院实施”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管理体系,及“课内+课外、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的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仍面临一些难题亟待解决。首先,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理论体系仍需创新。2007年以来,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经历了“普及”与“提升”两个发展阶段。但从当前情况来看,生涯教育在理论指导方面尚处于“普及”阶段,停留在对西方早期经典理论的简单借鉴、引用上。面对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职业、新业态,高校亟须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理论探索和创新,以此应对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次,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更新。现有课程体系侧重形势分析和共性教育,偏重政策宣讲和理论讲授。未来,教学内容需解决“全方位”培养的问题,全面增强学生的个人发展意识、职业设计和发展规划能力;解决“全过程”覆盖的问题,不仅要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开设课程,还应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解决“重实践”的转型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理性思考,并逐步建立个性化指导体系。最后,学以致用体系亟待拓新。引导学生建立生涯意识只是起步,而从生涯意识迈向求职行动还缺乏有效的实施载体,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较为欠缺。一些学生和家长,尽管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仅停留在“知”的层面,就业心态普遍趋向保守,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裹足不前”。

      笔者认为,向全覆盖、精准化、特色化目标聚焦,是当下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聚焦全覆盖目标,构建全员参与的支持保障机制。就业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家庭、高校、用人单位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协作,以细化服务、精准指导、家校联动、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共同构筑面向新时代的就业教育生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打破职能壁垒,整合资源、汇聚合力,构建全员全程促就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校企对接、校产融合、校地合作”,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社会资源支撑。

      聚焦精准化目标,构建“多维融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思政课融合,着力“扶志”。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贯穿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全过程,以就业思政赋予课程新活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专业课融合,着力“贯通”。将职业素质能力与专业素质能力培养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促进二者融合共生、协调推进。与实践课相融合,着力“赋能”。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强化学生对社会的探索和认知,统筹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协同教育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共育。与个性化指导相融合,着力“精准”。根据学生个人特质和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测评、指导、帮扶和能力提升训练,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

      聚焦特色化目标,形成中国特色生涯发展教育理念共识。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切实做到生涯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教育效果纳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做实做精教学计划,从大一年级起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并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课程安排总学时不少于36学时,其中职业生涯教育不少于24学时,就业创业指导不少于12学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积极组织相关科研工作,适当开展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比,以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涯发展指导。

      (作者:王占仁,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