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

    市井寻踪 古书温润

    讲述人:韦力(藏书人)

    作者:本报记者 韩寒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6日 07版)

      【讲述】 

      我仍然记得,那是在1981年,中国书店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北京市海王村公园,也就是今天西城区琉璃厂东街的位置,举办了古旧书市。

      那时候的我,还在上中学。从报纸上得知古旧书市要开展的讯息,非常兴奋,当时好不容易攒了一些积蓄,用这些钱买下了我人生中收藏的第一批书。之后,我拎着两捆书,走了很久,才走到地铁。回到家里,发现双手被勒出了两道血印子。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候购买的书籍虽没多少珍品,但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古旧书的温润之美。那些拓印精良、书写精妙、装帧考究的古老书卷,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时光仿佛在它们身上停留。从此,我与古旧书收藏结缘。

      近年来,陆续有地方在新书展销会上开辟古旧书交易专区,并恢复古旧书市。这些对读书之人、藏书之人、爱书之人来说,都是好事。它们给了人们一个淘书的地方。淘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购买,也在于认真挑选、仔细琢磨、努力研判,与书友互相交流、最终带走一本心爱之书的过程。古旧书市存在的意义,是让爱书人有了一种归属感。

      收藏古书多年,当前我的藏书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齐备的体系,唐、五代、宋、辽、金有之,以明版为主。也醉心古书研究,写过《古书收藏》《古籍善本》《儒脉》及“书楼寻踪”“书魂寻踪”“书坊寻踪”“觅经记”“觅文记”等书籍,有一些粗略的古籍知识,在此可与读者分享。

      一般观念认为,清代以前的书叫“古书”,清代之后的书叫“旧书”。实际上,古书与旧书,并不能单纯以时代来划分区别,在清末,它们是互相有交集的。那时既有以中国传统刻印技术、传统纸浆制作出来的“古书”,又有运用西方现代技术和造纸方法制作出来的“旧书”。为何要强调造纸方法?因为为了节约成本,西式造纸术往纸张里加入了化学制剂,时间久了,会让书页酸化,影响书的寿命。但中国传统造纸术没有往纸张里加化学制剂,纸寿可达千年。敦煌遗书中绝大部分典籍已超过了千年,盖因此故。

      论及古书的形态,有写本、刻本、活字本、拓印、影印本几大类。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所有书籍都是写本。刻本包括木刻本、油印本、铜板本三大类。木刻本是指将文字刻在木版上,用刻版刷印而成的书籍,占古籍总数的90%以上,其中精刻本和红蓝印本深受藏书界喜爱。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书籍经历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铅活字本、排印本几个阶段,当前主要采取激光照排。根据刻书主体不同,古籍又有官刻本如清武英殿刻本,私刻本如坊刻本和家刻本的区分,校勘和刻印质量大不相同,以官刻书籍水平为最高,如《四库全书》。

      梳理中国典籍的装帧形态,也颇有意趣。根据历史沿革,古籍有简册、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筴装、缝缋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态。线装这种形态将书页背对背对折,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书脊不再用书皮包裹,而是直接裸露在外,打孔穿线,从明代起,线装成为古书装帧形式的定式。中国流传至今的古书,绝大多数是线装。

      收藏古旧书,并不是看起来越旧、年代越久的书就越好。任何时代,书都要讲究美学原则,与美挂钩,要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这三个特征。若出版时间在乾隆六十年之前,具备上述一个特征,且校勘精良、无讹文脱字,便可称为古籍中的善本。旧书收藏,亦可依据上述三个特征来进行价值甄别。藏书,若无太充裕的资金,并不一定要追求图书品类的完备,可以从一个专业领域,如一部小说各个时期的版本开始,形成自己的存藏体系。再者,买书不是为了收藏,而纯粹出于阅读目的,也是相当值得鼓励的。一本书,无论新旧,只要于读者而言能满足阅读的需要,就是有价值的。

      收藏书籍,是一件需要不停学习的事。需要对一个时期的政策背景、历史事件、文化环境、图书刊刻与传播情况非常熟悉,需要读书、爱书、了解书。当练就一双慧眼时,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前,我住在北京皇城根附近,有一天早上外出散步,在地摊上发现几捆用麻绳捆着的书,上面落满了灰,像是几十年从来没有打开过。打开了一捆,发现是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手稿,暗自吃了一惊。古代和近代人写书时,会先写在散页上,初步订一下,称为“毛订本”,和现在的“毛边本”类似。但是,“毛边本”可以作伪,“毛订本”不能作伪。我发现了这样的珍宝,小贩却报价极低,于是我便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这部手稿。

      当前,线下古旧书市重新开放,线上交易日益活跃,无论于藏书人士而言,还是于读书人士而言,都是一件让人充满期待的事,仿佛春风拂面。让我们一起买书、读书,共享书籍之美。

      (本报记者韩寒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