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文化评析】守护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千年古韵

    作者:育心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08版)

      【文化评析】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如何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日前,据浙江绍兴文旅部门消息,鲁迅故里景区撤除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人们可以距离更近、看得更真,更好“触摸”历史的厚重质感与当年的生活气息。近年来,全国多地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安全监管不断强化,持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们穿越千年的沧桑巨变,共赏古城古迹的风骨。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引航指路,鲜明昭示着我们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就。《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为新时代做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擘画了实践蓝图。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6.35万处、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每个数字背后,都铭刻着千年文明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历史留痕,讲述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根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诗意与乡愁。从拉萨八廓街的青砖斑驳、潮州牌坊街的锣鼓鸣响,到北京前门老胡同的烟火独具、广州永庆坊的乐声悠扬……古城古建、古街古巷、民风民俗,共同交织成丰满的骨肉肌理,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鲜活载体,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见证了千百年岁月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从根本上讲,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永葆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动摇,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本味。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遵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流程,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仅要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时代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将名城名镇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更要下足“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态发展源清泉涌、细水长流。未来,更要不断创新保护手段,不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云游古城、AR参观故居、体验实景数字剧等方式,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赋能,让千年古城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新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将这一砖一石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蹚出一条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让古建筑、古街区成为展现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化石”,真正在守护历史中开启未来,让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千年古迹的文化韵味中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作者:育心,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