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回乡手记,见证乡土中国新气象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07版)

        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荷叶坪村农民在田间进行早稻育秧。新华社发

        农业专家(左一)在河北省临城县贾庄村为农民讲解核桃树管理知识。新华社发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曾念开(中)在指导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农民种植灵芝。新华社发

        游客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生态茶园基地游览。新华社发

      【讲述】

      编者按

      春耕备耕时节,广袤乡村涌动着蓬勃生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大幅改善。我们邀请学者撰写近期回乡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从他们的回乡手记中管窥十多年间中国乡村的巨大变迁。

    生态蝶变,绘就富美画卷

    讲述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治理现代化与浙江现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胡重明

      和浙江不少地方一样,我的家乡临安曾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门前清澈的南苕溪和口口相传的山村故事。如今,这条溪依旧碧波荡漾,蜿蜒穿过日益繁荣的现代化新城。不久前我回乡探亲,茶余饭后,我常去溪边散步,看看鳞次栉比的建筑、七彩斑斓的景观带,体验完备的群众健身休闲设施。若驱车到下游,更有拔地而起的青山湖科技城,正高奏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

      十几年前,我参与某高校组织的“百村观察”活动时就注意到,一些村庄只看重经济发展,忽略生态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这几年常常回临安调研,并同当地的朋友围绕地方发展和生态治理相关问题展开多次讨论。不少朋友建议,调研时一定要去“源头”看一看。于是,我们开启了一场乡村探“源”之旅。

      “源头”有绿水青山的故事。临安东北部的西坑溪,是南苕溪的源头,也是太湖的源头。它滋养着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白沙村,这里碧树环绕,清新宜人,游客络绎不绝。不过,我们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三十多年前,白沙村因过度砍伐而接连遭受洪灾之苦,大半个村子都被冲垮,村中一片狼藉。回想起当时景象,不少村民至今仍感到后怕。汲取教训后,白沙村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将做强“太湖源头”品牌IP、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作为新选择。现在,白沙村人常说:“砍树,越砍越穷;看树,越看越富。”从砍树到看树的转变,生动诠释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和诚心,也体现了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源头”也有共富发展的故事。离开白沙村,我们沿西坑溪一路南下,与南苕溪汇合后继续向东,经临安主城区,再到青山湖。这一路,“红叶指南”“龙门秘境”“文武上田”,一个个富美山村的故事不绝于耳。调研发现,随着新时代“千万工程”不断深化,全域景区建设加快,“一村一品”格局逐渐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取得新成效。和美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和“吴越书房”“艺术乡建”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载体,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共富的亮丽风景。富美山村与城市风景交相辉映,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活力篇章。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临安入选全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试点,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身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我深知临安推行“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一系列新举措需要更多理论上的关注。研究者的责任就在于超越乡土又回归乡土,让理论成果助力“三美融合”走向新的高度。

      于浩渺太湖而言,西坑溪和南苕溪只是上游诸多支流中的两个,但对于临安而言,这段30多公里的山水画轴却镶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密码,一头描绘着守护绿水青山的乡村蝶变图景,另一头则勾勒起继续壮大金山银山的精彩共富画卷。

    治水兴水,让家乡物阜民丰

    讲述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李思恩

      我的家乡湖北省监利市汪桥镇,位于美丽的江汉平原上。这里历史上属于古云梦泽、北洞庭湖区,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以丰饶的自然资源、肥沃的土地和独特的水乡风情而闻名遐迩。它犹如一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长江与汉江之间,大自然还馈赠了四个大型湖泊——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因此又称为两江四湖地区。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亲戚家的孩子来到离家不远的武昌河玩耍。武昌河又名四湖总干渠,是荆楚人民的母亲河、英雄河。历史上的两江四湖地区内涝严重、水灾频发,沿岸人民深受水患之苦。195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荆北地区防洪排渍方案》,将内荆河裁弯取直,沿线串连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等湖泊,联络起数以百计的大小河渠、溪沟。上百万荆州儿女握着铁锹,一锹一锹挖出了全长185公里的超级渠道——四湖总干渠,结束了四湖流域内涝之患。有了这条渠,我们的土地“活”了,全国水稻第一县、全国龙虾第一县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

      21世纪初,为了发展经济,武昌河周边建设了许多工厂,当时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工厂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武昌河上,再流向长江。大量死亡鱼虾漂浮在河流上,仿佛是母亲河流下的眼泪。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长江及其支流的生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

      如今武昌河干堤上,河流两岸的树木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生辉。武昌河的支渠,河道整治一新,淤泥转移到了堤面上,空气中有着泥土的芬芳。周边的虾田间,辛勤的虾农正在忙碌着。让我朝思暮想的武昌河,如今宛如一幅焕发新颜的美丽画卷,怎能不让人感到欣喜?它又仿佛一双充满强劲力量的双手,持续托举着荆楚地区的未来,如何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乡村文化,留住根守住魂

    讲述人:兰州财经大学教师、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王青青

      我的家乡甘肃省正宁县位于陕甘交界处,这里资源丰富、文脉深厚,是华夏始祖黄帝生息之地,也是周先祖公刘教民稼穑之地。十多年前,我离开这片黄土地到省城兰州求学,而后成家立业……龙年春节,我与家人一起回乡过年。

      老家在县城边上的城中村,村里的农民们如今或住进了自建新屋,或搬进了安置小区,房屋洁净温暖,街道整洁喜庆。做年糕、包饺子、放鞭炮、祭祖、拜年、走亲戚、发压岁钱,乡村传统的民风民俗之乐,让年味儿格外浓。

      大年初三,我们来到距县城几公里的西坡镇宋畔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采摘草莓。天蓝地阔,春意盎然,游客络绎不绝。近郊旅游已悄然成为乡镇居民节庆度假的新选择。园主告诉我,仅一个草莓园,春节期间每天的客流量就达500人,日收益在1万元以上。现代农业产业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小镇居民创造了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翌日,老同学带我来到宫河镇北堡子村的农民文化大院。院主人姚牛是位“种文化的庄稼人”,作为村委会原副主任,他创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文化联谊会,建起了第一个农家书屋,组织了全县第一场村级农民运动会,组建了全县第一支农民电影放映队,举办了五届“乞巧文化民俗节”,还自筹经费创办了全县第一份农民杂志《牛苑》。春节期间,文化大院开展送书画活动与秦腔剧演,农耕文化、家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功能展厅与工作室也正常开放。

      返程经过母校正宁一中时,老同学告诉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民生工程”。2023年,一中的高考取得了好成绩:本科一批上线236人,较2020年增加了168人,本科二批上线623人,较2020年增加了385人,喜人得很。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大伙儿听了都铆足了劲儿呢。

    冰雪旅游,撬动振兴活力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晓林

      2023年冬天,东北的冰雪旅游火了。作为一名身在上海的吉林人,我深感自豪,一直盼望着能回到白山松水,亲眼看看家乡的变化,感受一下冰雪旅游的火热。

      我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后来考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东北电力大学。一转眼,我离开东北已有35年。春节前,我接到吉林市委市政府发出的邀请,参加吉林市杰出人才回吉过年活动,于是我与冰雪吉林“再相逢”。

      到达吉林市已是晚上。看到车窗外松花江沿岸的灯火时,我内心很激动。亮化工程点亮了吉林市的夜晚,松江中路两旁流光溢彩,花坛里“种”满了“红玫瑰”“金麦穗”,为冰天雪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城市中到处可见冰雕和雪雕,在灯光的映衬下,一步一景、一街一景。

      松花江远处没有结冰的江面上,有游船来往,江面倒映着船上的灯光,两岸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街边小吃摊位为城市增添了烟火气。江城广场上,吉林市市标——象征着“激流勇进”城市精神的“摇橹人”也被点亮,成为游客打卡拍照的好地方。记忆中的吉林市换了一副模样。

      第二天,我来到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这个曾经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地方,如今却游人如织,身穿各色滑雪服的雪友从雪道上飞驰而下,十分热闹。

      雾凇是吉林市独具代表性的自然奇观。每逢雾凇出现,吉林市寒江雪柳,玉树琼枝,宛如人间仙境。如今,雾凇也成为吉林市发展冰雪经济的重要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我和同行的伙伴们一样,手里的相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此行,我听到了很多令人振奋的消息:2023年吉林市GDP增速6.7%,位居全省之首,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入趋势……在外打拼的游子看到家乡的变化,内心感慨万分。乡音不会改变,乡情更不会融化,我们始终心系东北全面振兴。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陆健、任爽、宋喜群、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芦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