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让思政课内容“新”起来 方法“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8日 09版)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贯通的教学理念,将思政“小课堂”进一步拓展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时政课堂、数字课堂一体联动的“大课堂”,不断建设“前沿的思政课”“指尖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成绩显著。

    用思政课传承精神

    讲好道理 回应时代

      汲取精神力量,推动“西迁精神”育人。经过长期探索,学校在弘扬西迁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西交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西迁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成交大西迁博物馆,夯实西迁精神育人阵地;编写《西迁精神教育读本》,开设西迁精神通识课,成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让西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组建老中青宣讲团,让西迁精神浸润师生心灵,弘扬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时代精神。2022年,《弘扬西迁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持讲好道理,构建“三理贯通”理念。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以政理阐释、学理解释、事理解析为主体的“三理贯通”教学理念,推行以专题式讲授、主题式讨论、多元化实践为支撑的“三环相扣”教学实践。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上,坚持将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相结合,设计教学专题;坚持以小班讨论、议题设置、启发思考为重点开展主题研讨;坚持以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这些举措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获得感,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获得持续提升。2018年,《“三理贯通、三环相扣”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回应时代之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院坚持思政课要回应前沿、技术、实践发展之需,持续建设“前沿引导、指尖触摸、行走感悟”的思政课。学院探索打造“理论前沿、时政前沿、科技前沿”矩阵,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最新思想、最新时政、最新科技提供有力支撑,让思政课成为武装头脑的“金课”。建设“指尖备课、指尖学习、指尖共享”数字平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校内外社群,让思政课成为灵活翻转的“新课”。坚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动起脚来、动起嘴来、动起脑来、动起笔来”,让思政课成为服务社会的“好课”。2023年,学院教师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交流学校思政课建设经验,得到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让思政课内容新起来

    方法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坚持“前沿引导”,让思政课在内容上“新”起来。针对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内容,难以紧跟前沿发展之需的问题,学院聚焦“理论前沿”,积极创新思政课程,先后推出“听党指挥跟党走,知行合一话盛会”系列理论视频,推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之理”,增强学生对前沿之理的把握。聚焦“时政前沿”,打造“东亭名师论坛”“青马问道”等品牌论坛,已成功举办200多期,受众1000多万人次,推动讲好时事政治的“形势之理”,增强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聚焦“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前沿成果,拍摄“国之大者”系列研究型视频,推动讲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之理”,增强学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信心。

      坚持“指尖触摸”,让思政课在方法上“活”起来。针对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方式,难以联动智能科学技术的问题,学院面向教师建设“指尖备课”平台,建成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20多场备课活动,辐射100多所高校教师,让广大教师共享指尖课件库、案例库、视频库。面向学生建设“指尖学习”平台,建设用好“思源学堂”等平台,打造10门思政课慕课,全国1000多万人次选课,让学生能够线上听课、讨论、考试。面向社会建设“指尖共享”平台,建设用好西迁博物馆网上展馆、西迁精神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成“大思政”云平台,汇聚500余门国家级、省级、校级示范课资源,让人们能够“指尖”参观、学习、互动。

      坚持“行走感悟”,让思政课推动学生“动”起来。针对学习场域局限于课堂讲授,难以满足实践发展之需的问题,学院设立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校团委等设立200多个实践基地,每年指导5000多名学生开展调研,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动起脚来”,通过“脚力”丈量祖国大地。指导建成14支学生微宣讲队伍,举办1200余场宣讲活动,受众累计5000多万人次,让学生在理论宣讲中“动起嘴来”,通过“言力”研读宣讲真理。搭建“攀登计划”实践平台,与陕西省12个地市签约并每年选派学生实习,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动起脑来”,通过“脑力”做到知行合一。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报告27份,调研报告300多万字,调研日志400多篇,撰写对策建议40多篇,被教育部等10余家单位采纳,让学生在成果转化中“动起笔来”,通过“笔力”书写时代华章。

    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

    即教即学 见行见效

      打造一批名师名课名教材。学院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打造了一批名师名课名教材。在“名师”培养方面,学院坚持老带新、传帮带,给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师德导师、教学导师,35位教师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先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获得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等奖项。在“名课”建设方面,共建成省部级以上各类课程18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6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在“名教材”出版方面,《西迁精神教育读本》等20多部教辅教材获奖。其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记:〈共产党宣言〉新读》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听众1000多万人次。

      形成“1246”思政平台体系。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门办思政课,搭建思政“大平台”。近年来,学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初步形成了“1246”思政课大平台,以高品质的平台建设有力提升了学校思政课建设质量。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西迁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个全国“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虚拟教研室、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陆卫明名师工作室”等4个教育部思政课建设平台,以及西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数字平台、“各界名家讲思政”项目等6个陕西省大思政建设平台。

      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带动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近一半以上毕业生在中西部建功立业;“学生微宣讲团”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小青马”调研团队连续多年赴西藏调研宣讲,获陕西省优秀团队。学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比赛国家级铜奖、省赛金奖等奖项。一大批优秀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年度人物”、武警新疆总队阿勒泰支队“优秀士兵”、“陕西好人”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