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重庆彭水:苗乡有了“国际范儿”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本报通讯员 赵勇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8日 10版)

      “山歌不唱不开怀,娇阿依,磨儿不推不转来;酒不劝郎郎不醉,娇阿依,花不逢春不乱开。”2024年春节期间,“幸福中国年·欢乐巴渝风”系列活动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成功举办。来自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阿依山娃组合,将独具“苗乡味”的《娇阿依》《弯弯号》等少数民族民歌唱出了“国际范儿”。

      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深处的彭水,是我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2023年重庆“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上,彭水与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等五个国家的智库签订乡村振兴建设交流互鉴友好合作框架协议,“一县连五国”,让彭水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走进润溪乡莲花寺村,一眼就看到一块汉英双语的标牌:“布福娜种植基地——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一个建在深山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怎么这么“洋气”?“我们可不是故弄玄虚哟。”基地负责人熊刚说,“我们的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熊刚介绍,公司2016年落户润溪乡,现在已有2000亩中药材核心种植区和育苗基地,建成了初加工中心和精深加工厂,基地目前正与东南亚国家的专家联合开展植物布福娜的组织培养、无性繁育、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彭水还有很多畅销海外的苗乡产品。彭水红薯种植超过30万亩,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超过10亿元。由红薯加工而成的彭水晶丝苕粉,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还入选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几年,当地有数百吨彭水晶丝苕粉销往国外。

      一年一度在彭水摩围山景区举办的武陵山国际森林音乐季上,国内外艺术家和武陵山区的原生态歌手,每次都会为游客带来一场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

      村民田仁刚在紧邻摩围山黄地峡的巴渝民俗点开了一个农家乐。“这两年外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们喜欢这里的森林和空气,也喜欢我们的农家菜。”田仁刚说,“你看我们的路标,都是多语种,就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

      彭水以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九苗”和食养、药养、康养“三养”推动农旅、文旅、城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先后创建了1个国家5A级景区和3个国家4A级景区,连续六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42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首次突破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30亿元。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依靠苗族刺绣记载民族历史文化。以普子坝苗绣为代表的彭水苗绣,被称为彭水苗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活化石”和“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8岁开始学习苗绣的李绍玉,是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她在摩围山下的乌江岸边有一间古色古香的苗绣工坊,既是苗绣创作和苗绣作品展示点,也是指导学员的固定教学点。

      少数民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和乌江文化交融,为彭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彭水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建成了13个非遗传承基地、5个非遗传承所、10个民间文艺团队和3个民族文化传播公司。据彭水县文化馆馆长杜继臣介绍,彭水编演的苗族歌舞,近年来多次获得全国群星奖,当地的民族歌舞组合也曾获得山花奖。

      “我们将苗绣、苗歌、银饰、蜡染等非遗融入景区,丰富了景区的业态。我们到国际舞台上展示民歌、民族舞蹈等苗乡特色文化,也很受欢迎。”杜继臣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本报通讯员 赵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