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68】
春意融融,在中原科技城内的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近千名软硬件工程师一派忙碌。
“起步就得发力!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引入不低于50家社会数据资源,落地不低于20个数据应用场景……”中电(郑州)数据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昭说。
曾经,不少人忧虑:创新大潮滚滚向前,河南怎么办?作为内陆省份,如何才能不落伍、不掉队?
对此,河南的回应是: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为了延揽人才,河南不断优化“软环境”,为人才提供“硬支撑”。
走进郑州东部的中原科技城创新孵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管养AI智能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指令下,它们既能健步如飞,也能攀爬各类障碍物,从事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这些机器人,算法全部是我们自研的。由于有人才配套政策的吸引,公司的百余名科研人员,硕博学历就超过了半数,这让我们能快速研发新品,并迅速投入生产。”中原动力CEO林杰告诉记者。
“我们把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中原科技城管委会人才工作局局长邬蒙算了一笔账,为建设中原科技城,当地放弃了超千亿元土地出让预期收入,“但算长远账,这是值得的!”
正因有如此决心,八方英俊咸会聚于此。近年来,中原科技城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183名,吸引带动3万余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报告显示,2023年,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中原科技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排名,由2022年的第31位跃升至第19位!
产业是创新的基础。为发挥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河南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种业将实验室建在了产业上!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是中原农谷建设的核心区,近年来,中原农谷引进了53个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74家种业龙头企业。
而今,在河南,多个院士团队、300多名科研人员常年驻地开展科研工作,河南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我们将在粮食作物种业创新方面提升河南优势,在蔬菜、果树、杂粮种业创新方面补齐河南短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组建了12支创新团队在当地开展工作。
机制是培育创新种子的土壤。通过不断优化机制,河南的创新土壤变得更加饶沃。
开年,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院士、教授先后加盟中原医学科学城。
“家乡对科研人才的重视更令我感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主任阎锡蕴回到老家河南,推动了中原纳米酶实验室落地,在医学等方向开展前沿研究。
为什么河南能吸引这么多“大咖”?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加持:《支持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若干政策》《中原医学科学城“再造新高峰”人才发展十条(试行)》……
政策推出后,机制创新随之而来。对待顶尖人才,河南全程实行“一人一案”“一事一议”“一人一专班”的跟踪服务。中原医学科学城成立管委会,一切围着项目转,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形成了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的运营机制。
“楼上研发、楼下转化,这里已引进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顾问郭永军颇有感触。
“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中原医学科学城‘三足鼎立’创新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河南创新效应的显现。”河南省科技厅厅长张锐高兴地说,“2023年,河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67亿元,同比增长33%!2023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河南有6名专家当选,为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本报通讯员 刘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