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之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代表:
当前,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健康负担突出,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进入精准化、高质量、高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以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借助多学科交叉优势,加快推进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科技创新布局,构建“主动健康”研究新阵地。
建议加快相关领域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建设,集聚食品营养与医学交叉领域的卓越人才,探讨解决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同时,加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基础理论研究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制定全面的特医食品临床效果评价试验指导原则和产品应用临床细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委员:
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新型储能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这为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当前我国储能设施仍以化学储能电池为主,安全隐患与回收是其短板。建议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化学储能电池回收责任主体、规范回收流程,从而降低安全风险,消除污染隐患。同时,发展安全性更高、储能时间更长的新型储能技术。可以给予新型储能技术适当的政策扶持,建立多元灵活的新型储能电价机制,消除新型储能技术市场推广中存在的价格壁垒等问题。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总师郑永光代表:
气象是科技属性和服务属性都非常强的专业领域,既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核心业务应用场景的科研攻关需求,也有融入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多场景专业服务技术攻关需求。如,气象科技创新可以助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转型新赛道等。
面对未来产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持续夯实气象探测能力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在数值预报、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和新赛道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在精细化预报和长期预报能力等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气象行业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辛锋委员:
核工业在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未来能源,我们布局快堆先进核能系统,走稳走实核能“三步走”战略;围绕未来健康,布局粒子治癌、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核药诊疗,为健康中国提供新方案。同时,夯实核科技创新基础,在核物理、核化学、核探测领域探索新结构、新反应、新机理和新域新质技术,在制氢、供热、海水淡化等核能非电应用领域突破一批工程化产业技术,在大气治理、废水处理、智能装备等核安全与环境领域推广利用先进核技术。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委员:
近年来,计量量子化变革极大提升了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长期稳定性,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要强化量子计量技术研发,构建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持续提升国家最高测量能力,夯实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关键共性技术基础。
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院等战略资源,聚集全国优质创新要素,加快建设计量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在产业发展方面,面向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和未来产业计量需求,积极支持建设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解决痛点难题。
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代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扬州将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选择,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建设一批域外创新中心,做大做强航空实验室、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重点科创平台,提升创新主体全周期服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绘制“产业人才图谱”,着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本报记者张晓华、陈煜、苏雁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