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杨保新代表:

    保障粮棉安全 提高民生福祉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5日 08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解决“三农”问题、稳定国家农业安全、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

      我在棉花育种一线工作了近30年,见证了我国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从无到有,并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过程。曾经,我国抗虫棉育种依靠的是国外技术。为了实现优良品种的国产化、优质化,我和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刻苦攻关,终于育成国产抗虫棉品种——邯郸284,品质和产量双突破,为国内棉花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

      农业科研的目的,是让辛勤的农民获得更多回报。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团队的棉花育种研究又取得了新突破,克服了陆·海远缘优质棉育种面临“疯狂分离”的技术难题,新品种实现了高品质和量产的双突破,同时也实现了育种技术系统化、育成品种系列化。

      棉花关乎衣食住行。要稳定、扩大棉花生产,开发不适宜粮食生产的盐碱地就成为突破棉花生产制约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拓展育种工作思路,加大了耐盐碱品种研发,尽快选育出不同的耐盐碱品种,努力为保障国家粮棉安全作出新的贡献。为了让老百姓穿上优质中国棉,我们将在推进种子科技进步和新品种研发的路上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陈海波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