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从事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工作。多年来,我与团队参加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推动航天装备研发工作不断进步。
面对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我和团队提升协作效能,尽可能缩短从设计、制造再到试验的工作周期。“大家放手去干,责任和压力我来扛。”我经常对团队年轻人这样说。因为我深知,只有充分赋予团队成员自主创新权力,敢于挑战未知,才能实现创新成果的持续有效输出。这些年,我们凭借严慎细实的精神勇攀技术高峰,实现了多项技术“从0到1”的突破,打造出高质量国之重器。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作为研究生导师,这些年,我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从治学态度到岗位经验,尽量为青年人才提供多方位的培养条件。我们还需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挖掘潜能,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干事创业活力。
如今,我正带领团队聚焦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技术攻关的同时开展前沿技术布局,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以期在相关领域未来产业的发展上实现领航。
(本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