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从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恐怖活动认定清晰、处罚规范,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规范权力运行,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有力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与实践。为便于公众理解,白皮书还列举了13个事例,对正文进行补充说明。
白皮书指出,多年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公正司法、切实加强人权保障等法治实践,中国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怖主义法治道路,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建立和完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彰显了中国政府重视国家安全、人权保护及社会稳定的决心。”新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梦阳认为,面对恐怖主义活动全球化及其不断变化的形势与形态,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不仅反映出国家对各个历史阶段恐怖主义问题及时应对的能力,而且在立法与实践中不断进步,体现出中国反恐怖主义事业的时代特色和需求。
“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群众迫切期盼、维护国家安全必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杨海涛认为,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从创设到完善,既是我国不断加深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认知的写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逐渐完善的缩影。“不断完善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确保了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增强了反恐怖主义斗争的法律制度供给,推动了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杨海涛表示。
白皮书指出,中国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不断增强反恐防恐能力,更好统筹安全稳定与社会发展,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捍卫了国家安全,也为区域和全球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白皮书列举的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持续保持高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认为,社会的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政府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吸引国际合作与投资,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市场主体也能更加安心投入经济活动中,进行长期规划和投资。而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则不断夯实并促进社会稳定,通过改善生活水平等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在发展和安全的平衡之间寻找最佳路径。我国不仅是国际反恐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参考。”
白皮书还强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反恐怖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和实践旨在践行国际反恐承诺,强化全球合作,共同抗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性威胁。”李梦阳表示,中国通过强化国际与国内的反恐合作,加深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挑战,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
(本报记者 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