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是生活在坝区库首的宜昌秭归人,见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曾深深被待闸船舶带来的污染所困扰。
那时的秭归港,每天有几百艘船舶等待过闸,其间船上用电都靠燃烧柴油。巨大的轰鸣老远就能听到,我们在港口工作,对话只能靠吼。滚滚浓烟笼罩整个港口,刺鼻的油烟味经久不散。方圆几百米内晾晒的衣服、被子总是黏着一层黑色的粉末和油污。
烟熏“万仞山”,油浮“千丈水”。这样的环境别说游客不愿意来,就连本地人也看不下去。燃烧柴油造成的噪声高、排放高、费用高的“三高”问题已经火烧眉毛。
2015年1月,我们有了用岸电代替柴油的念头。到船上走访时,船方都说,只要规范、实用,肯定愿意用。不承想,设备到位后,求着他们都不用。当时,“岸电”还是个新鲜词。由于最初岸电用的是螺丝固定、接线鼻子压接等较为原始的连接方法,操作起来费时费力,缴费、开发票又多一道手续。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岸电技术、规划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岸电推广始终举步维艰。
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岸电技术的突破,使“以电代油”真正开始全面铺开。三峡坝区丰枯水期水位落差高达30米、江心锚地供电距离远等问题,一度困扰着我们。2018年,我们创新研发的十千伏电缆收放技术,实现了随水位变化自动收放缆线。我们还研发了“船电宝”——趸船,它就像一个巨型的“充电宝”,可以行驶到江心为船舶供电,最多可同时为12艘大型游轮提供基本生活用电。
按理说,岸电全港覆盖、供应充盈,推广使用应该就没问题了。但一些船舶却只能“望电兴叹”。原来,河南、江苏等地船舶多采用63A受电接口,与湖北安装的125A插座不能兼容。“驴唇不对马嘴”,使岸电使用卡在了最后几厘米。为此,我们对岸电桩接插件做了兼容性改造,推出了转接装置“三件套”——外置转接箱、岸电桩箱体内置63A插座、外置转接头,可适配各种接口,实现即插即用。同时,我们还将岸电系统接入国网“岸电云网”平台,实现供电、计量、缴费一体化智能服务。只需扫一扫,便可轻松、快捷使用岸电。
6种岸电供电系统、14项创新专用设备、十余项专利技术……岸电服务逐步实现全面升级。“江边安个船电宝,船靠宜昌扫一扫”成为客货船舶宜昌待闸期间的首选,码头的岸电桩成了“香饽饽”。
江水清了,江上静了,江豚回来了。港口的船舶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作为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我和我的同事将继续做好岸电服务,守护一江清水,为绿色长江新画卷添一抹彩。
(本报记者王建宏、张锐 通讯员李治飞、戴思雨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