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坚持“一马当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努力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到阵地牢、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聚沙成塔 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发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06年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设立马克思主义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2023年招收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8人,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等研究方向。
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近5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共68项(含重大、重点项目32项),省部级课题98项。纵向科研项目到款137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548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36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0篇;出版学术著作60部;获省部级等成果奖20项。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提高学历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43人、博士生导师8人,3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获批省级人才19人次。
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平台对科研的孵化和辐射作用。建成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基地——浙江省宗教问题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党史党建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
笃行不怠 以学科建设领航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与质量建设,综合发展态势良好。
学科建设走在前列 浙江工商大学是目前浙江省内唯一一所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学院是浙江省首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是《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报告》主编单位,着力打造国家级马克思主义学术品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37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40余家期刊媒体参与两届论坛,在学术界与理论界、学术期刊与重要媒体的复合建构中,搭建起了思想交流平台、学科建设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实力显著增强 2022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成为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23年获批成为浙江省25个优势特色学科之一,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构建“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群;实施学科建设“手拉手”帮扶工程,辐射带动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B类,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跻身前7%,位列全国第19名。目前,学院拥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1个、省级研究平台11个。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设5个研究方向,硕士点共设7个研究方向,均对外招生,第一志愿招生率100%,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100%,毕业生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院坚持“师生联动”“经典文本研读与实践联动”“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联动”的“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秀青年“马学”研究者“大熔炉”。探索实施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研究生校地联合培养制、学术夏令营和学术交流访学等制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获浙江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大赛金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二等奖。
育人为本 书写“大思政课”精彩篇章
学院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承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将为全校学生上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要务和立院之本。学院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在浙思政课引领力 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探索“互联网+思政”“数字+思政”“专业定制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堂上引入“制度优势经典案例展示汇报”“重要窗口主题汇报”“思政微课展示”“时政评论”等环节,增强与学生课堂互动,持续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学院聚焦制约思政课的关键问题,推进思政理论课在教学方法、组织模式、载体渠道等方面开展改革创新,相继推出第一届“青马杯·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我心目中的思政课老师”评选等系列创新举措。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出思政课社会影响力 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依托湖州罗师庄、杭州余杭朝阳村、安吉鲁家村等18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先后组织4万余名学生参与,形成社会实践报告1万余篇,择优出版了5辑《观察“两富·两美”浙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同时把生动鲜活的实践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引入“两个先行现场教学”“家乡美教学”、情景剧教学等环节,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课堂;组织开展“实务精英进课堂”,邀请全国一级英模、警察模范等社会各界先进人物走进思政课堂;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组织师生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展“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现场教学活动,开发“浙商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等虚拟仿真实验室;持续组织承办全省高校“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现已成为全省参与人数领先的学科竞赛,相关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积极牵头谋划打造“思政金课”课程群,提升思政课全国影响力 学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作“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专题讲座;牵头开设的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课说浙江》在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以来,被全国151所高校采用,线上学习平台累计互动近8万次,累计访问367万余次,成为学校思政课的“金名片”。学院支持各门思政课通过专题学习、集体备课、教学比赛、学术研讨等方式不断加强思政课“名师”“金课”打磨工程,形成以“读经典、学经典”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问题链”教学为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乡土历史资源”教学为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现场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等特色鲜明的“思政金课”课程群。
面向未来,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梦云 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