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家视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它延续着特定的历史和记忆,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和风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城市工作,应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通过打造通畅、安居、友好、文化之城,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道路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就像交通“血管”,贯穿全城,承载生活,串联发展。打造“通畅”之城,要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集中攻坚一批市政道路、地铁、大桥等重大建设项目,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加强区域易拥堵路段“微改造”,为一些无法拓宽的道路设置“微循环”,疏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优化交通管理,持续优化道路交通秩序,畅通城市交通“血脉”。
安居是城市的基本属性,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座属于人民、美丽宜居的城市,应当加强民生建设,更好服务人民。打造“安居”之城,要因地制宜盘活“沉睡”资源,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再开发,集中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推进产城融合,实现以产兴城;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再升级;大力开展市容秩序治理,集中攻坚重点区域“脏乱差”问题,建设宜居家园城市。
现代城市发展是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过程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从而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对人民更加友好。打造“友好”之城,要与产业相融,通过提升城市空间承载力,使其成为创业、创新、创意人才向往的热土;更加注重安全,通过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安全落实到城市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兼顾生态发展,打造绿色生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现代城市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要在兼容并蓄中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打造“文化”之城,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用“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和再利用,焕发其历史价值;提高城市社会的包容性,不仅提供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更要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用开放包容吸引八方来客;拥抱时代,吸纳时尚、科技等潮流因素,逐步形成以文化为引领的城市发展亮丽名片。
(作者:胡金焱,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岛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