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你读了多少本书,哪本令你感叹“相见恨晚”,哪些文字已汇入你生命的河流?许多读者会回顾一年来的阅读生活,阅读就像一枚夹在时光之书里的便笺。
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的张元济曾发愿:“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2023年,刚刚从新冠疫情影响中恢复的读者们,奔向了书展,奔向了图书馆。烟火气在升腾,书卷气正氤氲,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万卷书林依然值得奔赴。
书展热
重塑交流的价值
2023年,各大书展重新举办,小型图书市集方兴未艾,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规模的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这一年,“全民阅读”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2月,阔别两年、延期三次的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正式“回归”,开幕当天,展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读者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令这场行业展会变成了“读书人的聚会”。作为书业风向标的订货会,为2023年的阅读活动定调——书展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探索阅读的“全民”意义,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大会的举办旨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进一步涵育社会阅读风尚。
6月中旬,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参展国家和地区有56个,展商数量达2500家,深刻诠释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9月8日,“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开幕,阔别十年的“地坛书市”吸引了近50万新老读者参与其中,重新擦亮了这张京味儿十足的阅读文化品牌。
上海书展、江苏书展、深圳读书月、天府书展、黄山书会,古旧书展、童书展……2023年,书展之热彰显了阅读的价值,从线上到线下,作者、读者、编者共同参与创造着一个“以书为名”的沟通场域和精神世界。犹记得2023年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时,一位出版社编辑在摩肩接踵的会场里兴奋地说,“今年来参展,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亲切!”
在书摊上触摸一本旧书,在读者见面会上向喜爱的作者提问,同编辑交流读书感想……2023年书展的火爆,正是数字时代人们对印刷文化与交流价值的重新发现。“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对空言说》一书探讨了人类交流的历史,作者认为,如今,人类的许多感官都有媒介为其中介,技术已经可以充分地模拟人体,但身体是否真正在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触觉和时间,这两个我们可以共享但不能够复制和再生的东西,是我们真诚的唯一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年书展的火热,体现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民阅读”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新书潮
从儿童、女性到人工智能
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码放着什么书?电商的畅销书榜单有哪些新变化?这是了解阅读潮流最便捷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极小成本的社会观察。
新世纪以来的20余年里,我国童书出版快速发展。童书已成为中国家庭儿童教育的必需品,也是拉动出版业增长的一驾马车。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全国图书零售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少儿市场增速由正转负。从数据上看,童书出版似乎迎来了转折时期,将逐渐从量的增加转为质的提高。近些年,我国原创童书品种逐年增多,优秀作品频出,与此同时,评奖机制也日臻完善,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等,为中国儿童推荐了大量原创好书。例如,2023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最佳文字奖”获奖作品之一《金唢呐》,讲述了鄂西山区唢呐匠的故事,展现了民间艺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坚守。本土原创童书愈发注重深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以贴近儿童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近两年,若要在纷繁的新书市场上寻找一些新趋势新热点,女性题材图书热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类图书通常由女性作者书写,以女性视角讨论女性议题,讲述女性的生命体验。涵盖理论普及著作、文学读物、非虚构作品等多种品类,已形成了一个自足的阅读生态。据了解,部分热门图书一两年间销量便可达到几十万册。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成为母亲的选择》等,不仅迅速登上畅销书榜单,还频频引发网络热议。可以说,正是前几年大量的出版、阅读,积累并促成了2023年的讨论高潮。2023年女性题材图书出版热,不仅体现了当代读者的新需求,还反映了书籍与社会话题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3年,有什么新事物受万众瞩目?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这一年,AIGC技术对内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一批数字化、人工智能主题图书应运而生,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人机对齐:如何让人工智能学习人类价值观》、人民邮电出版社的《AIGC未来已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图书市场上,一些聚焦数字人文的图书也备受青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出版业发展的时代命题,2023年12月,由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团队联合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推出了首个古籍AI大模型,命名为“荀子”。它的本事真大,可以自动标点、翻译、注释古籍。未来,人工智能将为古籍智能整理、大众传播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动古籍事业的新发展。
流行总是伴随潮涨潮落,阅读之中,有公共潮流,亦有个人生活。你可以不顾所有书单的推荐,与古为徒,花上数月时间精读一本两千年前的经典;也可以“按图索骥”,与人为徒,寻找一本少有人读的绝版书籍……人们常说,阅读的历史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每年年终,许多读者都会盘点一份自己的年度书单。其实,真正会读书的人,还是一个发明家,因为他/她正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展书卷
迈向终身学习型社会
2023年,有一个公共场所被网友冠以“免费福地”的称号,它便是公共图书馆。这一年,各地图书馆时常“爆满”,许多阅览室几乎每天满员,国家图书馆甚至火成了“网红打卡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正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硬件”。
图书馆是人类储存、获取知识的场所,它为人们提供平等自由的学习机会。被誉为“近代图书馆第一人”的梁启超曾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说,“我们绝对的承认群众图书馆对于现代文化关系之重大。”他认为,图书馆有两个要素,一是读者,二是读物。如今,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传统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以外,还有许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浙江的“城市书房”、广东的“粤书吧”等。数据显示,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超过3.35万个,已经成为人们身边的文化会客厅。公共图书馆建设正在从“以书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为读者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2023年10月,南京江北图书馆正式开馆,图书馆里的“夜书房”开放到晚间10点。11月,上海首家社会工作图书馆“凌心阁”开馆,为附近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打造一线工作者的“加油站”与“工具箱”。
12月27日,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以“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为建筑设计理念,打造城市中的“森林书苑”。据了解,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量达800万册,阅览座席约2400个,建有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有读者参观后感叹,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2023年,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基础。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是让阅读与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