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罗想利正在兰州的家里。感受到楼体强烈的晃动后,他第一时间调大了手机提示声。
“震感非常明显,医院可能会号召大家前往震区。时间就是生命,我不能错过任何信息。”罗想利说。
凌晨3点半,罗想利同创伤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另外5名专家赶到积石山县,为现场需要紧急手术或病情复杂的伤者提供帮助。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集结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和抗震救灾医疗队,筹措医疗设备及救灾物资。”甘肃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何锦介绍,截至目前,医院已陆续派出10批医疗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兰大二院派出专家,与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协同配合,对地震伤员进行病情评估、及时救治,并对病情复杂的患者转院处理。
同时,他们开通远程救援绿色通道,并安排专职人员24小时在线值守,做好伤员远程救治工作。12月20日,甘肃省人民医院组建呼吸科、心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整形科等专家团队,与积石山县人民医院连线,对3名地震伤员进行会诊,完善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在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的医疗点,一个3岁小女孩正捂着嘴哭。
“别害怕别害怕。啊——张开嘴巴,我看看。”门诊医生董国仁急忙安抚小女孩的情绪。“是牙周炎,按这个处方去右手边的帐篷拿药。”
“拿药花钱吗?”女孩的妈妈问。
“不花钱,免费的。”董国仁说。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大河家镇大河家村,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受地震影响,该医院楼体建筑严重损毁,医务人员只能在院外空地接诊。
“我们在大河家镇的20个安置点设置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配备2名医务人员,为受灾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同时,我们派出巡回医疗小分队提供机动服务,哪个安置点需要送药、哪个安置点需要转移病人,他们随时赶到。”该医院副院长马永武介绍,安置点无法治疗的病人,会转运至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救治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转移至积石山县人民医院。
在大河家镇大寺广场安置点,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马培梁拎着药箱正在巡诊。
“大爷,最近身体都好吧?”马培梁走进一顶帐篷问道。
“我最近有点感冒,在吃这个药,平时的血糖也有点高。”大爷给马培梁递上了药盒。
马培梁看着药皱起眉头,赶忙说:“大爷,这个药含糖,不要吃了,我一会儿巡诊完给您换药。”
在安置点的另一边,记者看到了停放在这里的放射车、检验车、手术车、保障车,这里是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
“前几天我们派出10名专科医生组成巡回队,对安置点177顶帐篷中的2321名群众进行筛查,筛查出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376人并及时开展治疗。”该诊疗点医疗管理负责人、甘肃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主任祁晶说。
他们通过筛查发现,安置点的条件好了,不少老年人情绪发生了变化,从地震刚发生后充满着紧张情绪、不愿意走出帐篷,到心情逐渐平稳。可是,从暖和的帐篷走到寒冷的室外,他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就显现出来。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紧急从兰州抽调了14名老年病、心内科、呼吸科和消化科的专家,换回了救灾初期的一些骨科和外科医生。”祁晶说,医院会随时根据现场情况动态优化诊疗力量。
巡诊,让安置点的医疗服务更加精准。祁晶介绍,这几天他们明确诊断120人次,开出处方90余张,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有28人、转诊4人次。
“除了日常巡诊外,我们还印制了《震后医学小知识》科普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现场演示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灾区群众普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知识。”祁晶说。
目前,甘肃省级医疗队实行包干负责办法进行病区管理,在国家医疗队专家指导下对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对所有住院患者根据病情施行“一人一策”诊疗方案。同时,他们加强医疗救治药品调配,除恢复药店正常营业外,紧急调配感冒类、创伤类、消化道类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类药品支援灾区。
据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消息,截至12月24日8时,省州县医疗机构共接收积石山地震伤员784人,目前在院治疗265人,离院出院519人。
(前方报道组成员:王冰雅、宋喜群、陈海波、章正、刘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