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三色”育人体系 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教育

    作者:方婧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22日 08版)

      近年来,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建以“党建引领”为底色、“科研反哺”为特色、“课程改革”为亮色的“三色”育人体系,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育人建设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 绘就绿色低碳教育底色

      环境工程专业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党的领导和政治把关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创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和“碳中和理论宣讲团”,推进“双碳”理论的学习和传播。由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组成的“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减污降碳教师团队”被认定为第二批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环境工程专业秉持绿色低碳育人理念,依托学校安吉校区“两山书院”平台,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两山”理念始业教育课,邀请国内知名生态环境专家、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与交流,通过开展“生态文明自觉”“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绿色低碳生活”等主题讨论,将“绿色生态”的种子深埋学生心中,让学生深刻领悟“两山”理念,牢固树立绿色低碳意识。

      环境工程专业积极探索“多维度、立体式、实践型”培养模式,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为载体,每年组织学生党员和团员骨干深入浙江安吉余村考察学习,长期在安吉余村“两山”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为广大游客讲述“两山”故事。

    科研反哺 彰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特色

      在浙江省一流A(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支撑下,环境工程专业组织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参与科研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制定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在系部的批准下,本科生可以自由进入本科生专用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多年来参与科研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基本实现全覆盖。

      环境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学生先后获得“互联网+”大赛国家级和省级金奖、银奖等10余项,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5项,以及浙江省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数十项荣誉。

      环境工程专业依托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杭州、衢州、绍兴、温州等地建立20余个科学研究野外试验基地。学生和教师走进田间地头测试各级数据,积极为地方政府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工程专业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和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课程改革 打造多元协同育人亮色

      环境工程专业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将“两山”理念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中设置“低碳循环”方向专业特色课,开设“碳中和与绿色创新管理”“文艺作品与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与健康”等全校公选课,设置绿色低碳劳动教育实践课。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相关教材,推动“两山”理念进教材。

      环境工程专业倡导全员思政教育路线,要求全体专业教师兼任思政教师;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做到人人有导师、事事有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好学业规划、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环境工程专业高度重视“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统筹推进环境工程专业与产业、社会联动发展,通过“组织联建、科研联攻、人才联动、效应联创”等路径,创建“党建+绿色产业”和“党建+乡村振兴”新模式;广泛开展专业实践课下基层活动,以党建共同体为抓手推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

      (作者:方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