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坝上地区披上了白茫茫的新装,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12月13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时值寒冬,尽管村里进入了旅游淡季,但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的心中十分“火热”。
“目前我们和市里一家农业公司合作,正在建设50亩有机草莓种植暖棚,种苗已经育好了,明年开春就能种下去。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大到300亩,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40万元左右的收入。”谈及如今的德胜村,66岁的老叶底气十足:如今的德胜村,村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比几年前翻了好几倍。曾经的“坝上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简陋的砖房土房、坑坑洼洼的沙土路……几年前,德胜村村民过的还是“苦日子”。土地贫瘠、气候高寒,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集体经济“一片空白”。每逢年末,村民们既盼着年来又怕年到。
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
总书记离开德胜村的第二天,叶润兵找来党员、村民代表,聚在村党支部,合计接下来怎么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党支部。”“多为群众做实事,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
“村里留不住人,是因为没产业,得把产业搞起来。”叶润兵和村党支部把目光对准了马铃薯原种——微型薯。种微型薯收入高,但建大棚投入大,很多村民表示吃不消。
关键时刻,还得靠党支部。当年开春以后,利用村党支部多方争取的扶贫资金和企业帮助,村里建起了200多个微型薯大棚。当时每个未脱贫的贫困户免费领种一个,剩下的出租经营。
“能种得好吗?”“销路怎么办?”虽然有了大棚,但不少村民又打起了退堂鼓。为消除村民顾虑,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村妇女主任刘桂荣带头领种,而且负责技术指导,随叫随到。村党支部引进专业公司,负责提供瓶苗、免费技术服务等。
在村党支部带动以及专业公司指导下,种植微型薯的村民越来越多。“有村干部在,我们心里有底。”农户徐海成承包了一个大棚,一口气又租来5个大棚。
如今,德胜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近200户,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叶润兵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德胜’牌的微型薯已经走向全国”。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面对乡亲们致富的美好愿望,村党支部意识到,光有微型薯产业还不够,只有多产业发展才能让大家的“钱袋子”更鼓。
德胜村海拔1400多米,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日照30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听说邻县有个村竖起了光伏板,能靠太阳挣钱,叶润兵和支部部分成员前去观摩学习。
“光伏板既能让村民们收租金,还能让大家务工挣钱,我看行。”在河北省工信厅和张北县支持下,德胜村建成两座500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75万度,每年集体经济稳定增收65万余元。村里还流转2600多亩荒山荒坡、草地等闲散土地,引进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两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村民可以从中收获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
德胜村还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逐步将一批优秀年轻人和致富能手选入村“两委”班子,实现老中青结合。95后青年徐亚茹2019年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一家医院实习。2020年4月,她毅然返回家乡。“乡亲们越干越有奔头的精气神让我坚定了信心。”回到村里,徐亚茹一边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专业知识,帮助村里发展药膳文化和康养产业,一边搭建新媒体平台,把德胜村的故事和经验传播出去。2021年,她当选德胜村新一届党支部委员。
乡村振兴路上,村党支部“火车头”跑得快、行得稳,支部各成员加满油、铆足劲儿。支部成员刘忠告诉记者,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后,多方谋划合作,确立了“研学+培训基地”的新发展路径。“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村里的旅游业态。”刘忠说。
在这个寒冬,德胜村党支部少不了忙碌的身影,最常见的是热火朝天的“点子会”。在党支部带领下,德胜村的“得胜之路”正不断延伸。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