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厦门市教育局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协力开展教研,把身边的红色革命故事编纂成册,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高质量思政教育,并成立全市大中小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指导组。采用“1+2+N”的方式,组建3个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建设联盟,联合各院校的骨干教师,整合不同学段的思政内容,让内涵丰富的思政课直抵人心。
开展跨校交流 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学
为了促进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的有效衔接,厦门市教育局通过组织跨校合作交流等方式,大力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着力解决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厦门市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教学示范课上,不同学段教师围绕同一教学主题开展教学实践。幼儿园学段以电影和动漫为素材进行讲解,小学学段将身边案例作为切入点,中学学段注重从历史视角拓展学生思路,大学学段带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案例,让不同学段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启发创新思路,进一步优化课程衔接,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思明区教育局、同安区教育局、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厦门二中、外国语学校、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单位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推动一体化教学良性发展。
用好本土资源 增强身边案例育人实效
集美区教育局、集美中学依托集美嘉庚纪念馆、鳌园、嘉庚故居、李林烈士园、李林纪念馆等本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并成立“嘉庚文化宣讲团”。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担任嘉庚故居宣讲员,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成为厦门用好本土资源,发挥身边案例教育作用的典型案例。
厦门二中在日常思政课中融入身边案例,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厦门海沧区洪塘村赤土社调研考察。思政教师带领学生与村干部、村民开展深入交流,了解当地发展情况及乡村振兴的举措和成就。学校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我学习思考为切入点,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厦门市音乐学校以音乐为载体,采用“音乐+党课”形式,教育党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厦门六中成立学生思政宣讲团,用“阿卡贝拉”唱党史,用朗诵和戏剧等艺术形式重现党史,提高学生思政素养。
厦门市教育局主张将思政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用好本土资源,开展“行见八闽”大思政研学试点、中学生政治夏令营等活动,用身边的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用好“嘉庚精神”等本土资源,联合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成立多个合作共同体,激发思政课创新发展动能。目前,已有用好本土资源的相关思政课题研究20余项。
以教研作保障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自2020年起,厦门市教育局根据课程要求,结合重要时事,定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全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思政(德育)教师“同备一节思政课”,开展相关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激发课程教育灵感。
开展课题研究是厦门市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载体。厦门市教育局成立《厦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策略研究》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研究并构建纵向涵盖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横向贯通课程、文化、实践育人的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体系。思明区教育局、翔安区教育局分别成立区级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海沧区教育局积极探索经典文化核心素养资源,拓展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资源。目前,厦门市已创建22个省级、45个市级中小学思政示范课、29个省级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
厦门市教育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通过编制手册,为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组织出版涵盖大学、中职、中小学、特教、幼儿园55个学科的《大中小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指导纲要》丛书和具有“英雄小八路”本土元素的《鹭岛红星闪耀》中小学读本、动漫作品等,明确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体系。系统全面的教材覆盖各学段各学科,引导各学校不断丰富完善思政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学科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