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我】
我从事绘本创作工作,粗算下来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这是一份充满幸福感的工作,生活在当下,更感觉如此。因为这是一个对于儿童绘本阅读、创作与出版而言美好的时代。
十几年间,我们经历了对绘本从认知、接受、欢迎,到普及、蓬勃发展的过程,绘本创作的“土壤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大量世界经典绘本的引进,到原创绘本的学习、探索与创新,我们这些绘本创作者,见证并经历着这一切,这是时代的恩赐。
任何一个艺术领域的发展,都依靠一个群体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的努力与坚持。儿童绘本创作与出版领域也如此。回头看,仍有很多依旧保持着活力、童心和创造力的前辈;向前看,还有那么多充满了好奇、勇气和生命力的年轻力量。对于我而言,能够与诸多良师益友同行,是一件幸事。
从绘本阅读的角度看,国外百年间的经典绘本穿越时间与空间,呈现在我们的孩子面前。孩子们从中得到滋养,建立懵懂的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可是,作为一个绘本作者,在面对着如此大量的优秀绘本作品时,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基于“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属于本土的、东方视觉感知的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出版物,依旧占很小的比重。这一点,对于绘本阅读主体孩子而言,更是一种遗憾。
绘本是依托“图文叙事”的书籍,在这方面,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悠久的文化传承。就图文叙事角度而言,历代的石刻、壁画、长卷,近现代的小人书、连环画,这些艺术都需要我们传续。这正是我希望着重努力的方向。
几年前,我与陈晖老师合作《点虫虫》系列低幼绘本,开始尝试把东方艺术对我的滋养融入绘本创作,“兼工带写”的花鸟画之双重意趣,结合朗朗上口的童谣,把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融入低幼游戏绘本的创作。这次尝试的收获使我着迷,在接下来《从前有个十不足》和《从前有座山》的创作中,我开始在绘本中尝试山水画、雕版印刷、剪纸、拼贴等不同传统表现形式,借助视觉趣味呈现更广泛的文学意味。
今天,我仍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快乐又满足地走在绘本创作的路上。这是一件有趣却并不容易的事,要对世界有很多好奇心,对知识有强烈渴望。我有幸能一直拥有这份赤子之心,也感恩人生旅途中与绘本的相遇。
(本报记者陈雪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