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史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倾向,具有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知识考古学等背景的学者进入艺术史研究领域,带来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推动了艺术史研究的演变。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不少担忧,有些学者认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忽略了艺术本体,弱化了艺术审美,“跨界”和“交叉”存在学科边界不清的风险。如何既坚持学科传统又开拓创新,既增强学科活力又不迷失方向,本期邀请两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报 纸 |
杂 志 |
编者按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5日 07版)
中外艺术史研究代表作品,体现了艺术史研究的不同角度和路径。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绘。画卷记录了中国12世纪初叶,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它不只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后世对宋代社会多维度研究的宝贵图像参考。有多位学者依据《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汴京城市经济图卷,对宋朝城市经济的状况展开了研究:以“水运网络”为运输体系的快速物流通道;以“街市”为城市规划基础的生活环境;以便携货币与金融管理机构为基础的信用体系;等等。此外,在宋代官宅、家具形制,乃至饮食风尚等市民生活层面,也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