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组建一流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作者:刘再聪 张连银 张继刚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4日 14版)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立足国家战略,增强使命担当,深入推动学科建设,组建一流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组建一流教师队伍

      学院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使命目标,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目前,中国史、世界史学科5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多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计划;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园丁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22届毕业生就业职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高达90%。今年,“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学院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理念,助推青年教师能力发展。从进校第一天起,安排青年教师了解校史、熟悉学科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热爱教学岗位、献身教育事业的从师理念;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指导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示范课,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课堂上,要求青年教师在掌握新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训练写好教案、写好板书、有效组织教学等基本功。目前,有10余名青年教师获评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获评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年组织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田野考古调查与实践。组织建立“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并于2020年正式开班,今年,基地班到雅典大学开展一学期的专业学习;加强与省内外文博部门的联系,与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内蒙古额济纳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合作建立了14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习基地,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培养要求,派遣学生参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活动,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田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曾主持“增修”张骞墓,并组织专题研究锁阳城遗址,助推两处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近年来,参与制定《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制度,参与编写《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白银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2023-2025)》等文件,连续6次参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完成《挖掘大地湾、南佐遗址内涵,助推甘肃文化高质量发展》《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及文化强省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进甘肃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建议案》等智库报告,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振兴”“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甘肃省出土域外文物调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兴起之路”等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甘肃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服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

      服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西北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西走廊研究院、中亚研究院、简牍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编辑出版《华夏文明在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研究文库》《简牍学与丝绸文明研究丛书》。举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论坛、河西走廊论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论坛、秦文化论坛等专题讲座100余场;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到研究与论坛活动中,服务乡村振兴,讲好甘肃故事,助推华夏文明走出去,推动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再聪 张连银 张继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