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沙淑红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5日 08版)

    古桑树群保护核心区颐寿园景区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在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核心保护区总面积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有20000余株,700年以上的古树有550株。黄河故道古桑树具有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景观维持、生物资源利用等多重价值。近年来,夏津县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带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遗产保护传承 留住乡愁根脉

      夏津县健全管理体制,委托中国科学院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把整个县域作为遗产地,并细分为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桑产业发展区、综合发展区和生态功能恢复区。开展遗产地古树资源普查监测,建立遗产地古树名木保护、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动态评价和预警“三大”体系。有序开展古桑树普查建档和复壮修复工作,对古树的树高、胸径、冠幅等进行测量和统计,统一编号,并对每株古树拍照留存,逐株完善图文档案,做到“一树一档”,签订管护责任书,发放古树补贴。夏津县为30余株树形美观奇特的桑树起名,收集树故事、传说40多个,在充分挖掘当地古桑种植资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国内和世界上古桑种植资源,建立全球规模领先的桑树种植基因库。建设完善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推广林粮间作、套作生态农业模式,全力扩大椹果种植面积,每年增加椹果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修复古村落、古建筑,实现古桑树群与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延伸产业链条 凝聚发展动力

      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设计,融合了古桑树群、智慧农人、传统院落、祥云纹等多种元素。“夏津椹好”文化遗产标识获评“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椹果种植基地通过了“中国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认证。夏津县先后与西南大学联合成立“夏津县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建立桑产业技术创新综合院士工作站,成立夏津县桑产业联盟,与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元素,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开发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

      截至目前,夏津县打造了“一线七片”果桑基地,种植面积达36700亩,发展培育桑产品加工企业65家,合作社40家,辐射带动种植户20560户。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桑茶、紫酒、果干、饮品、桑黄制品五大系列200种商品。桑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已达到55%,桑产品加工业产值占特色农业总产值的65%,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10亿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品牌建设路径。

    挖掘古桑文化资源 助力乡风文明

      夏津县突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重要丝绸生产基地、蚕桑文化演变的见证”的定位。投资130多亿元,打造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建成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槐林生物园等生态园区,入选“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连续举办16届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其间开展“走进世界遗产地、发现多彩夏津美”系列主题文化活动30多场,年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已列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重点打造杏坞书院、乡村记忆馆、拾光民宿、桑茶文化体验馆、桑皮纸小院、精品民宿、文创小院等文化展示和体验景点。推进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试点县建设,着力打造“黄河故道古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精品展示区,建成样板村4个、示范村26个、达标村119个。其中,前屯村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成为“一街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古桑文化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

      (作者:沙淑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