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2月3日,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全球学者、汉学家、艺术家齐聚良渚,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共商文明交流、共探文明互鉴、共议文明包容,以对话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中国与世界的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主论坛上,巴西伊瓜苏市市长希科·布拉西莱诺作为丝绸之路六大联盟代表之一发言。“良渚遗址是中国最早城市文明的代表。古往今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活体细胞和载体,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体和场域。”希科·布拉西莱诺说,“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以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世界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强大动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包容促进了文化大发展,这是历史给予的启示,也是‘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在当代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通过展示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包括良渚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积极交流、各取所长。
文明交流互鉴离不开学术对话、思维碰撞。“十年来,中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奖学金名额及来华机会,学生、教授和青年学者们在中国亲身感受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亚太经济区和欧洲经济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了长足的促进和发展。
“丝绸之路的影响不仅仅是将货物和人员从欧亚大陆的一端运送到另一端,一起流动的还有人的世界观、思想和文化。如今,丝绸之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联系着沿线的人民。”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表示。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大学推行的项目,并指出:“民心相通是文化丝绸之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民心相通为手段,反对冲突对抗,倡导合作共赢,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
在“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中,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博物院,用画笔感受文明的一脉相承,以艺术作品实现对话交流。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赠送了一块来自新西兰的玉佩。“良渚启示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张捷说。
来自尼日利亚的学者阿拉比·多盾·奥拉多盾用绘画作品《江南之景》描述他眼中的杭州风光。“秀美的风景、热情的人民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都令我难忘,良渚论坛让我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我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讲给更多人,也期待看到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密切的联系。”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人往来。“良渚论坛”提供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话、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的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将成为世界最鲜亮的色彩。
(本报杭州12月3日电 本报见习记者 刘习 本报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