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19世纪留尼汪制糖业的兴衰

    作者:周小兰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7日 14版)

      近代以来,受到欧洲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影响,法属殖民地留尼汪岛的经济发展明显转向制糖业,并逐渐形成一种单一的、依附型的经济模式。实际上,蔗糖引入该岛最初源自欧洲殖民者进入印度洋流域的几个岛屿。1606年荷兰人将蔗糖引入毛里求斯,直到1664年开始广泛种植。当时控制留尼汪岛的法国印度公司并没有明确鼓励各殖民地推广甘蔗,而是专注于咖啡和棉花的种植和出口。1735年,法国殖民者拉布尔多奈登上留尼汪岛,公开倡导发展制糖业。当时种植甘蔗主要还是为酿造烈酒服务,因此只有少数工场从事将蔗汁提纯的生产。之后来自圣波努瓦的波里欧和布拉—巴农的提约勒改进制糖工艺,糖的质量得以提升,但产量仍不足以供应全岛,需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进口。

      19世纪初迎来留尼汪经济的转型期,制糖业在全岛得到推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首先,法国曾经的重要产糖区圣多明戈于1804年宣布独立,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于1810年被英国占领,法国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制糖地。其次,1806年留尼汪岛遭遇强烈飓风,咖啡种植园几乎被摧毁殆尽。原本因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而犹疑不决的少数地主率先以甘蔗取代咖啡,投入制糖业。最后,蔗糖市场前景开阔。糖除了被加入咖啡和茶等提神饮品中,还被运用于副食品加工。在产地有限的前提下,蔗糖利润空间不小。

      从1810年起,在岛内最有经济实力的德巴桑家族的敦促下,执政官法尔夸尔下令取消粗糖税,鼓励当地人进入该产业。1815年,夏尔·德巴桑从岛外引进制糖的工业技术,并无偿地在其社交圈中分享和传播。他极力倡导甘蔗种植,采购当时最先进的机器。1817年德巴桑糖厂购入动力为六匹的蒸汽机,蒸汽机被引入甘蔗碾压工序后,生产效率和回收蔗汁的质量均大为提升。岛内制糖厂主纷纷效仿,从英国或法国采购蒸汽机。随着机械化种植、压榨工艺的提升,留尼汪制糖业持续发展,首批糖业贵族诞生。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820年留尼汪岛的产糖量有4500吨,1827年达到15000吨,1833年为17037吨,到1845年便突破30000吨。

      不过,这一态势却使当时岛内一些人担忧不已,因为甘蔗种植及糖的生产已对其他产业形成威胁。不到20年的时间内,岛上大量农田改种甘蔗,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玉米、木薯等主食和咖啡、丁香等经济作物的占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1827—1836年间,甘蔗耕作面积从1108公顷大幅上升至14530公顷,而咖啡耕作面积从8845公顷下降至4179公顷。大地主在金融机构的辅助下,持续投入海量资金并购地产,集中推行甘蔗种植。数十年之后,单一型农业成为定局。其结果是,留尼汪岛大量物资依赖进口,尤其是岛内原本自给自足的粮食和蔬菜都需要从外进口,且进口额超过蔗糖出口的价值,形成贸易入超。直至1863年,留尼汪发生严重的甘蔗病虫害,触发甘蔗种植园的破产潮,制糖业面临难以逆转的危机。

      留尼汪制糖业作为法国经济的延伸,受制于他国的原生缺陷不容忽视。由于缺乏融资手段,留尼汪制糖业逐渐依附于法国的金融机构。制糖业发展初期,当地从业者就无法筹集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大大小小的地主和糖厂主只能在有限的社交范围内融资。法国于1826年在留尼汪岛建立贴现和借贷银行,1863年成立殖民地产信贷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留尼汪大地主和糖厂主融资,但同时也使其负债累累,表现出较明显的依附性。此外,法国对留尼汪岛的产品课以重税,当地税额甚至高于安的列斯群岛。

      法国本土甜菜制糖业的兴起,也对岛内的制糖业构成威胁。19世纪初,甜菜糖被化学家发现以后就得到拿破仑的青睐,拿破仑投入500万法郎种植甜菜,企图实现本国糖的自给自足。甜菜糖对出口到法国的殖民地蔗糖形成竞争,导致留尼汪蔗糖出口量明显下降。1861年英法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留尼汪制糖业遭到致命打击。法国本土甜菜糖和英国殖民地的廉价糖进入留尼汪岛,本地产品一度滞销。法国贸易商直接前往留尼汪以极低价格购买粗糖,在其他殖民地精炼后倒卖,绝大多数利润并不流向留尼汪岛的制糖厂主。另外,由于地理距离过远,当地从业者既无法及时获悉法国及欧洲市场的行情,又不了解其产品到达法国本土后的行政、海关手续以及仓储问题,不得不依赖贸易商操作,默认这种不公平的贸易。

      此外,岛上农业的转型要求富足的劳动力来应付各生产环节。以收获甘蔗为例,甘蔗成熟时必须迅速收割以避免糖分的损耗,割下的甘蔗必须马上装车运至糖厂的磨坊去碾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劳动力。留尼汪岛制糖业发展高度依赖奴隶劳动。1817年奴隶走私禁令出台,复辟王朝政府采取严厉措施压制非法奴隶贸易,奴隶价格大幅上升;1830年以后,路易—菲利普政府明确表态支持解放奴隶的政策;1848年法国宣布废除奴隶制,留尼汪岛制糖业发展必须寻求自由劳工。

      综上所述,19世纪的留尼汪农业是典型的种植园经济,受制于殖民宗主国的经济发展,再加上甘蔗病虫害、欧洲蔗糖价格波动、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海关退税政策被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到19世纪60年代制糖业发展陷入困境。制糖经济的倒退比19世纪初咖啡经济的倒退规模更大。直至20世纪初,当地蔗糖年产量再也无法突破1860年8万吨的体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伴随着破产和兼并潮,留尼汪制糖业基本掌握在殖民地产信贷银行手中。法国利用其政治影响操控留尼汪的经济发展,使原本多样化的留尼汪经济转向单一型,沦为原料生产地(主要出口粗糖),成为国际市场的附庸,当地制糖从业者完全依附于来自殖民宗主国的资本,依附型经济造成的这些弊端一直持续至今。

      (作者:周小兰,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