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发展盐碱特色产业大有可为

    ——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

    作者:本报记者 王艺钊 李慧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4日 07版)

      新疆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疆盐碱地治理战线长、任务重,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如何科学有效治理盐碱地?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

      新疆地形地貌复杂,总体呈现“三山夹两盆”格局,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三山夹两盆’的地貌使新疆形成了封闭性的内陆盆地,且新疆是内陆性干旱气候,荒漠和山地较多,植被和水源较少,日照较强,从而导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上层,日积月累聚集形成了盐碱地。新疆盐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低、植被分布稀疏、生物量较低,现代人类活动和农业管理措施也影响着新疆土地盐碱化过程。”田长彦告诉记者。

      土地盐碱化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它会导致土壤退化、绿洲植被减少,其中对耕地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作物正常的养分吸收和代谢机能,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田长彦说。

      田长彦分析,目前,传统盐碱地一般采用灌渠防渗、排渠排盐排碱、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埋深等水利方式进行改良,不过这种方式耗水量大。据测算,改良一亩盐碱荒地一般需历时三年,耗水至少2000立方米。而在冬春季,一亩盐碱化耕地每年还需要120到180立方米的水来淋洗耕层盐分。面对新疆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逐步扩大的开垦面积,这种“以水洗盐”的方式已经很难持续,盐碱地改良迫切需要向生物手段改良土壤与盐生植物资源化利用转变。

      “其实,从另一种角度讲,将盐碱地治理与其利用相结合,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进而可以探索出盐碱地治理的‘新疆模式’。”田长彦指出,我们现在大力推广的盐生植物应用和发展模式,在新疆克拉玛依市获得成功。

      “我们利用滴灌技术节水控盐,并在盐碱地上种植一种盐生植物——盐地碱蓬,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抑盐、淋盐、排盐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形成改良利用双赢的目标。”田长彦介绍,据测算,盐地碱蓬每年可以从一亩地中带走400多公斤盐分,通过监测,第一年土壤耕层盐分下降了40%,第二年下降了60%,第三年下降了85%。三年后,这些盐碱地成为中轻度盐渍化土壤,棉花等耐盐碱作物可以在上面生长,棉花平均亩产可达350公斤。

      经过实践探索,田长彦发现,盐生植物不仅可以从土里“吸盐”,还可以作为青贮饲料来使用。“我们与新疆企业合作,在克拉玛依市、和田阿克恰勒乡、喀什岳普湖县多地通过‘企业+农户’方式成立合作社,种植盐地碱蓬、野榆钱菠菜、红叶藜和饲用玉米,并加工成混合饲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市场效果。”田长彦说。

      现在,新疆盛产“海鲜”受到广泛关注。“新疆浅表60米以上咸水资源约有100亿立方米,这类水资源十分丰富。”田长彦认为,通过“盐生经济植物+沙漠+盐碱地”模式,可大力发展咸水产业。海鲜养殖后产生含盐的废水,以经济盐生植物为媒介、盐碱地为载体,可以用于盐碱地改良。这样既能节水,又可以治理盐碱地,形成循环的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新疆发展咸水产业,才刚刚起步。盐生植物规模化利用的基础是规模化种植。新疆盐碱地分布广泛,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生植物、不同的区域,开发有针对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发展咸水产业,新疆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应进行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合力推进。”田长彦认为,全球盐碱地约70%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新疆又站在向西开放最前沿,未来新疆发展“盐碱特色产业”将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王艺钊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