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捷克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周刊主编兹宾涅克·菲亚拉在当地媒体撰文表示,中国政府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的形式阐释了中国的外交理念,这部精彩之作勾勒出世界上不同人群对美好未来追求的“最大同心圆”。
当今世界需要新理念
菲亚拉在谈到对白皮书的整体印象时表示,这本书是中国对外交往政策原则的整体呈现。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已经厌倦了各种新旧殖民体系。然而,丛林法则、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等思维却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拉大,既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体现在发达国家内部,但一些国家却将本国政策造成的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或其他国家,进而诉诸单边主义。鉴此,白皮书对这些“应该避免的情况”进行了列举,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菲亚拉称,显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很重要,对世界也很重要,但中国希望赋予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特质。例如,中国主张在信任和善意的基础上建立与邻国的关系,提出不以牺牲他国为代价寻求所谓绝对安全。面对当前的俄乌冲突,白皮书重申了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为解决困局提供了出路。在发展问题上,驳斥了“去风险”和“脱钩断链”的做法,这符合众多跨国企业,例如德国、捷克等汽车制造企业的利益。
有理论 更有行动
“通过仔细阅读,我在每一页上都看到了中国政府‘所做的功课’。书中既包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以启发世界,还包含一系列已经取得成果和正在付诸实践的务实行动。”菲亚拉举例说,中非命运共同体正在进一步发展,中非合作务实有效,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发展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进步;在周边地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成为相关地区最富成果、最具活力的合作,澜湄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亚等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都逐步展开。
菲亚拉表示最关心的还有“绿色发展”的话题,白皮书提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当前,人类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任务,而中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另外,说到具体行动,不得不提及“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倡议下,各共建国家建立起了庞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公路、铁路、港口、仓库为各国发展提供了窗口和机遇,而且不仅有这些“硬配套”,相关国家还达成了关于共商、共建、共享未来的“软共识”。
“人类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
菲亚拉表示,中国提出了三项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其中,全球文明倡议最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代表了“将一种文明模式强加给别国的反面”。中国呼吁文明对话,鼓励人们学习不同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并吸取经验教训。白皮书引用了不同国家文化中的“共同”智慧,如印度“天下一家”的箴言、俄罗斯“风雨同舟就能无惧风雨”的谚语,以及阿拉伯“独行快,众行远”的谚语等。这表明,中国的主张并不是“对真理分享的垄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本身就是相互协商、相互学习精神的体现。这份具有中国特色的白皮书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和思想具有革命性,是对西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有力批判。
菲亚拉强调,白皮书中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身处同一个世界,我们“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中国人民向世界描绘了他们对“人类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展示了一个和平与合作的世界——在这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是对抗的;在这里,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在这里,全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本报布拉格10月9日电 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杨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