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星火依旧照前路

    ——《台城特支》背后的故事

    作者:高宏然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1日 12版)

        《台城特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高宏然、王戈、李建抓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著书者说】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别支部成立100周年。这个支部,受先辈李大钊嘱托,由安平县台城村人弓仲韬创办于河北,在风雨如磐的暗夜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在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下,笔者参与撰写的《台城特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近日,在相关座谈会上,言实出版社社长冯文礼先生对我说:“你做过新闻工作吧?”这番话,令我惊叹,亦令我感动——惊叹于他敏锐的洞察力,感动于他对这部书自始至终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这句话亦勾起我心中很多难忘的记忆。

    在燕赵大地上寻访革命火种

      2017年5月,我跟随媒体采访团第一次走进安平县台城村。从走进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现更名为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时起,我就被弓仲韬等早期党员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当时撰写的文章《红色基因代代传——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台城村》,于2017年6月在河北《共产党员》杂志上发表。此后,文章被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周刊》转发,题目则改成了《星火燎原照亮前路——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台城村》。

      之后的几年,为了调研和深挖台城特支的故事,我多次奔赴安平县各村及周边的深泽县、饶阳县和蠡县等地,在安平县老干部、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的带领和帮助下,采访了数十名老共产党员和他们的后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我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始人弓仲韬,家境优渥,却为了革命耗尽家资,甚至被割瞎了双眼,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的妹妹、女儿以及三个堂妹、外甥女等,均在他的影响下投身革命。他设立的台城特支,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基层组织的重要实践,点燃了中国农村反压迫、争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那些农民党员,也在长期的残酷斗争中历尽了艰险。

      王仁庆是经弓凤洲介绍入党的,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号召年轻人参军,他率先将自己年仅14岁的儿子送到了部队。1942年5月,正是日军扫荡河北最疯狂的时候,王仁庆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牺牲,于是叮嘱妻子:“日子再难,也不要卖掉那条裙子,那是结婚时我送给你的,以后万一……能当个念想。”几天后,王仁庆不幸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因为坚决不肯说出地下党名单,牺牲在了狱中。他的儿子也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

      两年前的一日,我们到王仁庆烈士的女儿王秀沾老人家中拜访,她一边眼含热泪讲着父兄牺牲的经过,一边从一个老旧的箱子中拿出父母的遗物——一条做工精美、绣着荷花和飞鸟的丝绸长裙。接下来,她声音颤抖着说:“俺爹死后,俺娘一直珍藏着这条裙子,日子最难的时候,她卖掉了所有家当,唯独留下了这条裙子。我记得小时候她经常跟我念叨,这裙子千万得保存好,这是你爹留给我的,他叮嘱过,到啥时候也不能卖。”遗憾的是,2023年春节期间,王秀沾老人溘然长逝。如今,这条珍贵的裙子摆放在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的橱窗内,见证着一段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也见证着一份感天动地的伟大爱情。

      烈士张政民的事迹也特别感人。他的儿子张铁军得知我们在创作一部讲述台城特别支部的书时,专门找到我,详述了父亲牺牲的经过。当讲到他父亲在牺牲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以及死后被敌人残忍对待遗体时,我很震惊,问他:这些细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起初是听母亲说,后来自己从法院的旧卷宗中查到了证据。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杀害张政民的汉奸受审,被判了死刑,并亲口交代了自己的罪行,至今仍记录在案。

      在革命老区安平县,像这样悲壮的故事还有很多,令我感动,令我流泪,令我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少困难,也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人。

      记得一日,为了查证几位早期党员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我再次来到革命老区安平县。在一片芳草萋萋的旷野中,我找到了几块纪念烈士的石碑。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已让碑文变得有些模糊,但烈士牺牲的大致经过、时间落款还能辨认。当时已近黄昏,路边一树树粉红的桃花正灿然开放,草色烟光残照里,我似乎看到了风的颜色,看到了“桃花落尽满阶红”的悲壮。百年前的仁人志士,便是在这片大地上传播火种、壮烈牺牲。

    从百年往事中打捞峥嵘岁月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为了确保内容既真实准确,又生动感人,需要靠“脚力”寻找重要人物的故事,也靠“眼力”从众多史料中发现线索端倪。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奇缺,见证人大都已作古,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百年往事中打捞那段峥嵘岁月,真实再现弓仲韬、弓凤洲等革命先辈的风骨和精神,对于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而随着广泛调研、深入采访,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我们忽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大家苦苦寻找的、以为沉积在岁月长河里难以发现的人物和故事,其实很多并未走远,依然有迹可循。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枝蔓中,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里,在革命先辈的回忆录里,在散落民间的故事传说中,在施工工地挖出的锈迹斑斑的枪弹、文物上,以及在荒烟蔓草的原野,那些被风雨侵蚀数十年有名或无名的墓碑上……都能依稀看到弓仲韬等早期共产党人以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的影子。

      为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在结构安排和写作手法上,本书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采取了类似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受关注的话题放在前面,首先揭开了长期以来有关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几大谜团。比如开篇通过简单描写弓仲韬离开安平去延安寻找党组织的几个画面,引出了弓仲韬入党的时间和台城特支成立最有力的证据,回答了台城特支为什么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个重要问题。

      之所以将1937年这个看起来不前也不后的时间节点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我曾亲耳听到有人质疑弓仲韬的行为,认为当年他离开安平是畏惧潜逃,而不是为了去延安找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有,弓仲韬的眼睛是不是被敌人害瞎的?后来他是否依然为党工作?去世前是否真的立过交1000元党费的遗嘱?这些,我都尽量在书中作了梳理。

      《台城特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的编著和出版,得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河北省档案馆等单位的指导与帮助,也受到党史学界及弓仲韬等革命前辈后人的关注与支持。台城特支主要创建人弓仲韬的外孙女田晓虹、侄子弓文杰,台城特支组织委员弓凤洲的外孙女梁临霞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资料并撰写了回忆文章。衡水市委、安平县委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提供了珍贵资料和采访支持。

      回想起这些年的采访调研之路,也算得上是披星戴月。希望这本书所搜集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的史料证据,所讲述的革命先烈的故事,能填补党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并予后来人以鼓舞。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台城星火,始终照亮着人民前行的路。

      (作者:高宏然,系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