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8日 星期日

    版画+科技,释放创作新活力

    作者:刘晨晨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8日 09版)

        来自陌生人的艺术诉求(凸版)索婧雅

        沸腾的中国(凸版)孔国桥、鲁利锋、周崇涨、王克景

        天眼(凹版)周吉荣

        经纬序列之一(漏版)姚志辉

        唐韵秦岭(综合版)许欲晓

        重读授时图(凸版)解丹

      【艺境观象】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图像艺术于中国自古就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育人的使命。中国版画流传千年,于明清之际达到高峰,呈现出“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盛景。“左图右史”的呈现方式经由版刻插图的刊刻传抄逐渐改变,并超越了文字与图像的互文关系。由此,版画独立的图像叙事能力日益增强,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一时期,《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远西奇器图说录最》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尤其是《天工开物》,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它是一本“科技权威著作”;中国科学家丁文江曾评价:“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书中大量的版刻插图,在解读与展示明朝中叶以前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劳作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人文气息与生活趣味,生动再现了科技发展的真实面貌。而科技题材的引入,也使版画创作更具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版画作为具有复刻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表现直接受到观念、技术和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革命号角”的重要作用,鲁迅曾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创作的便捷成为木刻版画迅猛发展的一大优势,当时涌现出的众多版画作品蕴含着鼓舞人心的艺术感召力。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版画创作因时代表达的新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为其蓬勃发展拓宽了道路。推开新时代的大门,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版材、承印物、刻制手段、印制技艺、显色材料、工具等的不断变化,决定了版画与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厚羁绊。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数码版等版种各放异彩,UV墨水、蓝晒工艺、人工智能等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入,更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版画的创作模式与艺术面貌。

      在当代,版画与科技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期,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天工开物·版画与科技展”上,众多围绕科技主题创作的版画作品,不仅展现了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记录与传承中版画不可取代的图像解读与传播能力,同时对科技发展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匠造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艺术家们或是以版画语言聚焦科技题材、记录科技发展,或是尝试将新的媒介与科技手段融入版画创作,开拓作品的阐释力、表现力和互动性,为版画与科技的多维融合探索新路。

      孔国桥、鲁利锋、周崇涨、王克景合作的《沸腾的中国》,运用凸版技艺聚焦祖国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面貌,从城乡建设、能源开发、大国重器、智能制造等多个角度切入,呈现了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讴歌了建设者们的开拓精神。杨锋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造像,在再现明末刻板技艺的同时结合碑拓语言,营造出庄重、浑朴的画面基调。朱尽晖的《东山》突破了传统水印技法,将综合复印、纸本设色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展现出山脉的厚重、古朴之象。周仲铭的《中年扫视》系列利用扫描技术直接复制真人面容,人脸在扫描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拉伸与虚实变化,将岁月的流逝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杨家栋的《衍生》系列则运用蓝晒工艺展现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嵌入。大量新材料、新技法、新观念的介入,延展了版画创作的边界,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呈现方式的创新,也让版画从平面的、单向的展示模式拓展到立体空间的互动体验中,并充分调动起观者的多重感官。李晓巧的《重塑印记——表面与次表面》采用机械臂辅助纸本绘画,并以隐形UV墨水在画中写下创作初期为人工智能输入的关键词句,观者可通过紫外线灯照射发现画面下隐藏的信息,新颖的互动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来自陌生人的艺术诉求》的作者索婧雅,借助网络平台征集人们的“艺术诉求”,通过为参与者定制版画藏书票,展现当代读书人对图书的珍重,每枚藏书票上的个性化图像都生动传递出收藏者的自我表达。

      在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多样技术的介入,版画也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但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仍需创作者们坚守。版画因其不可脱离的转印介质“版”和复杂的转印过程而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版”的材料与图像的主题等都在发生着改变,转印方法也是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版画的创作界面与呈现界面始终是分离的状态,在转印的过程中会出现偶发的各种可能,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加之印痕的随机变化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便是版画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科技力量的注入极大丰富了版画的表现维度,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角度与思考模式,而艺术的呈现方式亦赋予科技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当下,版画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生动展现出中国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与艺术家们的创作智慧。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版画在科技的加持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继续唱响新时代的文艺之歌。

      (作者:刘晨晨,系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创作处处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