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1979年起,我师承第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玉良先生学习木版水印。木版水印保留了古代雕版印刷术的传统技艺,纯手工印制画作,连使用的工具都是自己制作。所以一开始师傅便教我们制作印制工具,接着进行木版水印基本功练习。
师傅告诉我,要想做好木版水印,必须有“四心”,即静心、细心、耐心、恒心。其中,“静心”非常重要。“静下来”是师傅最常对我们说的三个字,心无杂念才能人器合一,作品才有灵性。
年少时,我很喜爱中国画,经常模仿齐白石等先生的作品。参加工作后,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名人书画,也系统阅读了相关书籍,闲暇时间大多用来临摹中国画,仔细揣摩构图、各画家风格流派、笔墨运用等等。日积月累,我逐渐懂得了水墨画的妙处: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虚不是空洞无物,实也并非全部形象的堆积。
虽然只是初步掌握了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对我从事木版水印工作却大有裨益,特别是在掸活方面。木版水印不仅要一比一还原画作形状,更要展现其精神风貌。画和掸基本一理,只是画在纸上,掸在板上,用不同方法达到类似绘画效果。原作一笔下去,行笔、落笔均有各自笔法,间有深、浅、浓、淡的墨法,变化多端。而掌握掸的技法,除了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外,也必须多读绘画理论书籍,多读画、多画画,熟悉画家的风格流派,领悟作品的深远意境。吴冠中先生认为“培养慧眼”远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因此,每次我刻印新作品时,并不会急于压版印制,而是先把样品展开、用心欣赏,通过笔墨追寻作者的创造灵感,努力达到笔触和心灵的相通。
百年来,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都是通过师传、口授、心悟、苦练来传承的。现在虽然仍以师传、口述为主,但也利用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对工艺进行记录、整理,比如录制影像资料、拍摄图片等。现在,我们的新学员大部分是美术院校科班出身,他们基础很好,有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这和我们当年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带徒弟时除了传承师傅的心得与技艺之外,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虽然印刷技术日新月异,显得传统刻印难度大、成本高,但是复原书画的形态和气韵,却非木版水印不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使用木刻水印技术复刻了《月夜楼阁》《簪花仕女图》《踏歌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众多珍贵艺术作品,不论在雕版印刷术本身技艺的发展还是对传统书画作品的保护上,都填补了许多空白,木版水印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够参与到保护传承过程中,我深感荣幸。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陈建强、陆健、丁一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川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