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星期一

    四季无闲田 圆了丰收梦

    讲述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种粮大户 陈兆武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07版)

      【一线讲述】 

      我今年52岁了,1998年来到“福建粮仓”浦城办起了山农米厂,收购加工浦城大米卖到全国各地去。可收购的大米质量参差不齐,我决定:索性自己种!

      2015年,我注册成立了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水稻,之后几年,年年种,年年亏。我越发感到:靠以人工为主的老办法种田行不通了,必须找到种粮的好办法。

      这几年,浦城大力实施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在石陂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我流转了2000多亩连片耕地,种植了1600亩再生稻。那年冬天,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户申明村,我们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成了科学种粮的示范基地。在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提前预防病虫害、科学做好水肥管理,还采取再生稻、“双低”油菜轮作,实现“四季无闲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而我,也享受到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去年,我种了3600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000多吨,更坚定了我科学种粮的信心。

      今年,我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种粮,其中3500亩用来种再生稻。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在我们的水稻育秧工厂,育秧播种机、智能化催芽机、育苗温室等有序作业,3天可以育1500亩秧苗,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水稻育秧大棚,还能解决再生稻头季育秧受低温寒流影响而带来的烂秧烂种问题。

      4月初,大面积机插作业就要开展了。看着育秧大棚里一盘盘绿油油的“水稻宝宝”,这就是我们一年的新希望啊。说起今年还有啥打算,我准备把探头装到田间地头,打造“智慧农田”,和专家学者、农技人员一起,走好科学种粮路。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建宏、张文攀、高建进、苏雁、李晓东、周洪双、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汤革新、杨云杰、邱春静、顾爱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