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新闻随笔】教会孩子什么是张弛有度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1日 02版)

      【新闻随笔】 

      被一个视频深深打动。

      江西瑞金,七八岁的孩子们举着奖状,领着老师发的奖品——一大块鲜肉或一大条活鱼,兴高采烈站成几排合影。肉太重,孩子提不起来,拖在了地上,拍摄的老师笑着追上去帮孩子拿。网友评论,这可真是一人优秀,全家吃肉。

      文具、零食、玩具是常规奖品,奖励活鱼、鲜肉既不好储存又不好保管,徒增了工作难度。但,这一画面仍充满趣味。当这些孩子成年,回忆起这场颁奖仪式,嘴角必然还能浮现一抹由衷的微笑。

      成年人的世界流行一个词语——松弛感。穿衣服错落有致叫有松弛感,做事情不慌不忙叫有松弛感,甚至言谈举止潇洒自如也被称作是追求松弛感。这多半出于缓解工作压力、减轻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满足个性追求等多方面的需求。积极向上和快乐的生活,也确实需要有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相比成年人,孩子们也需要松弛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本没有错,却给很多家长和老师一种错觉,仿佛在十余年的学习中,必然要“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不如此不足以锤炼钢铁般的意志与专业的技能。不仅如此,老师、家长最好也步调一致,为了孩子的前程最好这十几年都不要嬉笑打闹。

      于是,孩子们便在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的循环中压力越来越大。但孩子毕竟不是钢铁,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心理压力。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本次参与调研人群中,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达30.28%,18~24岁占比35.32%。

      在辛苦的学习过程之外,规矩的约束、理解的共情、欢笑的滋养,于孩子们而言异常重要,这也是他们能够坚持、坚忍并苦中作乐的勇气所在。

      曾看过汪曾祺的一段采访,“那个时候饭馆排队,我家大妹妹下午上课,吃饭的时候还没放学呢,就让我去学校找他们班主任说,家里有点急事,能不能让孩子早点走。老师以为多大的事呢,赶紧说走吧走吧。”可以想见,当孩子若干年后忆起父亲,想到的不会是父亲如何一本正经地说教,不会是掰着手指教算术,而是这些美好、意外、细枝末节却深深嵌入生命中的趣事。而汪曾祺追忆起父亲,想到的也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捣鼓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能够提供松弛感的父母或者老师,必定是有招儿的,也必定是有爱的。对美食的赞美,对家庭亲情的呵护,以及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与生活的关联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而这或将成为孩子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一部分,与孩子一起倔强却持续地成长着,对抗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

      当然,松弛要有度,彻底的松弛便成了躺平。在松弛中,给孩子空间,引导他们静下来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意义,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奋斗,在平衡自我需求和外界要求的基础上,真正寻找到一种积极向上、享受生活并改变生活的状态,教育的目的便达成了。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