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出生于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1984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博物馆工作。30多年间,我致力于新疆文物研究,最大的希望是让馆藏宝贝“走出”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新疆是文物的海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讲故事”,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美文物、感受到灿烂文化?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流动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011年,我们组建了“新疆流动博物馆”,在全疆开展下基层系列教育宣传活动。我们奔赴天山南北,去过偏远的农牧区、乡村巴扎,也去过学校、社区,共举办了近2000场展览,行程20万余公里,足迹遍布全疆各地州150余个乡镇,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热烈欢迎。
“新疆流动博物馆”先后展出过《新疆古代服饰的记忆》《丝路于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新疆古代和田艺术精品文物展》《尼雅 考古 故事》等很多展览,许多博物馆研究员也参与其中,为人们详细介绍、答疑解惑。我曾到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也克力村举办讲座,通过文物为农牧民讲解新疆历史文化。当讲到袷袢、裤装、绣花帽等传统服饰的演变时,很多村里的绣娘告诉我,她们非常喜爱,并从中获得了新的灵感。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挖掘新疆文物的历史内涵,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弦歌不辍的文明传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吴春燕、唐一歌、李晓东、周洪双、李慧、赵明昊、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