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春节后,“时光向前,安徽向上”一词在朋友圈中流行开来。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GDP达到4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跻身全国GDP前十强。
2月12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首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实验室向公众开放。走进一楼展示大厅,4台近2米高的大型机器出现在记者的眼前。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辉告诉记者,目前,本源量子已成功交付一台量子计算机给用户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同时,实验室里还有国产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软件系统“本源司南”。
十年来,安徽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全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墨子号、祖冲之号、九章等国之重器惊艳世界,“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倍。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高铁里程全国第一,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
安徽的“逆袭”,受益于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过去5年,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1.围绕企业转,聚焦企业干
“办事流程太方便了,大大缓解了我们企业的燃眉之急。”近日,在蚌埠市出入境管理办事大厅,企业工作人员陈倩倩只用了10分钟就办好了出入境手续。
据了解,为更好服务涉外企业,蚌埠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将有外派人员资质、有涉外项目、有派员出境需求的企业纳入“绿名单”,员工申领普通护照时仅需提供企业开具的一张证明。
提振市场信心,改善营商环境是前提。如今,安徽各地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安徽省政府发布的《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中明确,自2023年起,安徽企业在申请上市、融资、评优评先等事项中,可以通过“皖事通办”等线上平台免费申请获取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40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
针对当前经济恢复面临的具体问题,安徽还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促进政策红利及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振市场信心。日前,安徽出台相关政策,从财政支持、减税降费、要素保障、融资增信、政务服务等方面拿出30条政策“干货”,切实稳定市场预期。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合肥市12345热线正式开通“为企服务”专线。拨打“12345”,只要说出“为企服务”,电话就会被接入“为企服务”专席。话务员随时准备“三方通话”,连线合肥各“委办局”,解答涉企难题。
2021年3月以来,芜湖市创新政企沟通机制,开启“畅聊早餐会”,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每周以特定主题或产业分类邀请企业家和各行业代表参加;全省各级政务大厅也广泛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面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具体事项。
当前,安徽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近日印发的《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中明确指出,优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向,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在优化创新环境上,滚动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在优化服务环境上,制定实施高端装备、智能家电(居)产业招引人才团队专项方案;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全面提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力。
据了解,2023年,安徽将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亩均英雄贷”等,预计发放“亩均英雄贷”2000亿元以上。为了疏通供应链梗阻,安徽将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上下游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
2.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3月17日,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团队牵头完成的“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这一成果入选。该研究为超冷化学和量子模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当前,我们正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合作研制一颗中高轨卫星,未来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结合,将建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今年全国两会上,潘建伟向记者透露了团队研究新动态。
建造大国重器,绝非一日之功。“安徽是全国最早对量子科技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的省份,中国第一棵量子计算‘科技之树’由安徽亲手栽下。”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表示。
电影《流浪地球2》中,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被誉为“全场最有价值道具”,而在安徽,想象正成为现实。
根据数据,当前安徽已成为我国量子科技企业最多的省份。“等技术完全成熟再考虑发展产业就晚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加快源头创新的同时,安徽不断健全“沿途下蛋”机制,铆足了劲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安徽最新交出的成绩单宣告,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
“灰色水泥实现了绿色生产,水泥制造‘灰头土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站在机器人质检员前,安徽海螺集团副总经理何承发骄傲地对记者说。在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之一——海螺集团安徽芜湖生产基地,只见矿山上跑的是无人驾驶矿车、实验室里工作的是机器人质检员……安全、清洁、智能,令人耳目一新。
2022年8月,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的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造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依托稳态强磁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针对淋巴瘤、胰腺癌等疾病研发的3款创新靶向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核磁技术对解析药物结构、筛选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青松说,对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在磁场下可以清晰地确认其结构。
在去年举行的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上,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部件等12个项目现场签约,同时线上发布59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共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82.2亿元。
如今,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安徽,愈仰望星河,愈脚踏实地。
3.“三农”改革创新从未止步
2014年,凤台县店集镇村民苏传富把耕地流转给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现在有了农业生产大托管,播种、施肥、收割,只要一个电话,合作社全部办好,粮食在地头就有人收购,一亩地至少收入1000块。”已经成了“农业经纪人”的苏传富准备再流转些土地,扩大规模。
在淮南市,像苏传富这样的新型农民遍及每个乡村。2019年以来,淮南市逐步推开农业生产“大托管”,“通过延长服务链条、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要内容的‘大托管’模式。”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介绍,具体实施路径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托管农户土地开展生产经营,或者再委托给生产服务主体经营;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跟进技术和物资服务,银行跟进信贷服务;保险机构提供种植收入等保险。“3年实践,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增益的多赢效应。”吴震宇说。
记者发现,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往日闲田也变得绿油油。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春季小麦共有363个村开展托管,服务主体712个,托管亩数42.61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6%,其中40个整村托管村。
在淮南模式基础上,2022年4月,安徽省出台实施方案,全省选择21个产粮大县开展“大托管”示范。如同春风吹皱一泓清水,安徽各地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大托管”服务模式。蒙城县综合农事托管模式、蚌埠市“一村(组)一块田”整片托管模式、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大托管”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
在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张冬冬正带着他的团队在200夺目科研基地里忙活。“根据目前的气温,别人的小龙虾还不能放养,但我们培养的品种已经逐步放到成虾养殖塘,肯定上市早、价格高。”张冬冬说。
在这里,他们与当地合作,摸索一种“小龙虾+水稻+早熟蟹”的轮作与共生模式。张冬冬告诉记者,改造前水稻每亩利润只有300元左右,采用现在的养殖种植方式,每亩地收益达到了3500元左右。
202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20.02亿斤,稳居全国第4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安徽力量。这一年,安徽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
(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丁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