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富裕征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业态、社会运行机制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特征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质量直接关乎中国人才资源建设水平,更关乎共同富裕实现进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山农大经管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顺应时代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在共同富裕视域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纯粹的教育系统内部提升,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国家未来命运相关的一项系统性问题。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中国社会产业形态逐步升级,产业转型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高创新度、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正在崛起,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促进共同富裕,高等院校急需从整体性视角思考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人才培育模式,推动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发展。山农大经管学院立足于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格局,迎合各类型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建生态”为发展命题,紧跟产业前沿、企业需求、国家战略,认真听取企业和社会的意见建议,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协同、合作、有效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目 前,山农大经管学院已与多家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吸引和接纳企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扩充人才培养队伍,与企业共同携手持续推动商科教育创新发展。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山农大经管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效衔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促进共同富裕要求高等教育将毕业生数量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水平。尤其对于地方性院校来说,更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转型升级输送大批人才,以拉近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就业难的民生问题依旧存在,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难以全面发挥。山农大经管学院意识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意义,坚持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一项政治任务,抢占就业高地,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一方面,山农大经管学院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进行“访企拓岗”工作,组织开展“系主任推荐信”活动,对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毕业生, 积极向用人单位署名推荐就业。另一方面,山农大经管学院建立精准的就业服务系统,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辅导就业,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宣传、问题咨询、实践体验等全方位服务,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走进企业。
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与诉求已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既要赋予高等教育公平性, 有更多“有学上”的机会,也要给予更多“上好学”的机会,通过提供高认可度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山农大经管学院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立足于共同富裕视角,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立足点,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了奖、勤、助、补等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审、先优评选、勤工助学等工作。认真组织,严格执行,切实落实各项资助经费,保障学生权益。
推动社会服务人力资本提升
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作用在于提升中国人力资本,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资源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共同富裕视域下,高等教育不仅要增强人力资本输送能力,而且要瞄准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需求,为社会输送服务型人才,发挥高等教育对全社会人力资本提升的托底作用,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山农大经管学院通过多方积极培育社会服务力量,重点针对乡村待发展地区供给社会服务力量。一方面,山农大经管学院通过承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讨会”搭建智力支撑平台,以学院教师和社会专家组成智囊团,深度交流如何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优化配置,破解“三农”发展融资症结,持续增加“三农”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质效。另一方面,山农大经管学院多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为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向全民供给公共文化服务
高等教育除了承担着培育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供给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为社会注入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持续增强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文化环境基础。山农大经管学院积极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面向社会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包括通过志愿服务推进文化知识走入社区,宣传三农、党建等相关文化知识,此外还配合校图书馆开放公共借阅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图书馆文化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张新洁 王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