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

    统筹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用

    作者:史育龙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10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大、韧性、可靠的国内大循环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大国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托国内大循环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这是大国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

      (一)只有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打破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堵点断点,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国家发展的可持续力。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发展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底气。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始终确保国内经济基本盘稳如磐石,持续增强我国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二)只有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在开放发展中赢得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人口和资源要素的流动逐步超越国界疆域,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协作。显然,世界市场的形成必然决定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循环,才能不断拓展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经济循环的螺旋式上升。

      从国际上看,主要大国经济体都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发展壮大、争取发展主动权。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本国制造走向世界,借助全球市场消费力量实现了资本、技术和生产之间的互动循环,从而推动工业不断迭代升级。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合,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挥强大内需市场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从而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提升,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正确把握的重大关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把握好内与外、竞与合、量与质、总与分、拓与守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正确把握自立自强和扩大开放的关系。一方面,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自身力量发展的基点上,坚持自立自强,特别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本上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并不断在国际大循环中塑造新优势,切实做到“练好内功、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二)正确把握敢于斗争和善于合作的关系。一方面,面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挑战,必须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千方百计突破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堵点、卡点、脆弱点。另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最大限度畅通国际经济循环,坚定做多边主义的维护者和开放合作的践行者。

      (三)正确把握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紧紧依靠超大规模市场这个特有的优势,持续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增量,不断利用集聚效应和外溢效应求增长,做足国内大循环这篇大文章,为国际大循环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循环更畅通的阶段演进,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质量为导向激发国内外大循环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四)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因地制宜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深刻内涵,坚决杜绝各地搞自我小循环,着力打消区域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畅通全国大循环。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地区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宜内则内、宜外则外,自觉把本地区工作融入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中,努力在国内外大循环中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

      (五)正确把握开拓创新和坚守底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显著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国内大循环中开辟新赛道、释放新动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抓新机遇、塑造新优势。另一方面,要夯实根基、筑牢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三、扎实推进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仍然存在的短板弱项和关键问题,狠抓各项政策和关键举措落地落实见效。

      (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活城市、农村消费市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建设,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大力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强化科技攻关,尽快取得新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三)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石化、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四)推动外资外贸稳定健康发展。抓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的落实,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外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步伐。深化国际经济合作,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和广大亚非拉地区等新兴市场贸易,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建设。

      (五)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地方行政法规、政策等,支持和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跨行政区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路子。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密切城乡经济联系。建立健全大区域间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等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潜力。

      (作者:史育龙,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