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县中振兴的根基

    作者:雷万鹏 孙毓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4日 13版)

      【专家观点】 

      县中作为城乡教育的枢纽,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县中振兴不仅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培育壮大县域人才队伍,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

      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超级中学无序扩张,以及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影响,县中发展一度面临生源之困、升学之困、师资之困和经费之困。优质生源和师资外流,教育经费投入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形成了县中发展的恶性循环,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显著。

      稳定县中、支持县中、提高县中教育质量,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县中发展困境阻塞了县域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生源无序流动与家庭外迁导致县域产业发展与社会消费受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窘境。为扭转县中发展困局、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教育部等九部门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薄弱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项重点任务。其中,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实现县中振兴的关键动力与人力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中西部地区50多所县中的调研表明,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结构老化、动力不足是县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相比市区高中,县中教师工资水平与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优秀人才。重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进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成为制约县中发展的瓶颈。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科的不断调整使得部分学科师资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需求。部分县中为完成教师招聘任务,不得不主动降低门槛,导致县中招录的教师质量下降。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制度降低了县中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部分教师“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县中教育质量难以让老百姓满意。

      破解县中的生源之困、升学之困、师资之困和经费之困,需要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教育评价体制和教育发展方式等教育治理体制深层次改革。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县中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事业,亟须在教师补充、职称晋升、专业发展、评价激励等方面增进县中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有利于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教师劳动力市场。

      增进县中教师职业吸引力,推动县中教师供求机制改革,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教师补充机制上,应制定重点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到县中从教的支持性政策,保障优秀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对于县中紧缺学科师资,各地应积极推动区域内教师跨校走教与联动帮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参与跨校走教的县中教师予以倾斜。

      第二,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教师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要向县中教师倾斜,提高县中教师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加强分层分类培训,为县中教师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机会;依托区域联盟、委托管理等形式向县中输送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结对帮扶等方式让县中教师走出“孤独发展”和“孤立发展”的窠臼,在开放共享中帮助县中教师发展。

      第三,在教师薪酬上,加快构建与岗位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教师工资补偿机制。基于消费补偿理论,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可以给劳动者带来愉悦体验并可折算为经济价值的消费品。劳动者看重岗位工作环境蕴含的消费价值,环境差的岗位需要等价补偿才能使其与环境好的岗位获得同等效用。因此,提高县中教师薪酬待遇是匹配县中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内在要求。提高县中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方能激励教师安心工作,扎根乡土。

      第四,在教师评价上,要立足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战略,从区域教育治理层面破除对县中及其校长和教师的功利性评价,避免县中育人模式的“城市化导向”与“单一化路径”。县中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针对县中学生禀赋与发展的多样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要达此目标,需要让教师评价回归育人本位与发展本位,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成长性评价,激励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教,为学生成人成才而教,为丰盈个体生命而教。

      振兴县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合理的学校布局结构、教师供给模式改革和教育财政体制重构是推进县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顺应人口流动、城镇化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加强省级统筹,推动区域内县中合理布局,促进县中各归其位,实现特色发展与多元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借力“优师计划”与“强师计划”实施,发挥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县中定向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县中教师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切口。加大县中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提升财政投入责任层级,逐步将县中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是县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保障。

      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终端,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盼。今后,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振兴县中,让不断崛起的县中为城乡一体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雷万鹏、孙毓,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