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讴歌“三线精神”的主题长诗《热血》(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我仿佛看到了升腾在贵州六盘水这片多彩土地上的一束火焰。那火焰,跳荡在字里行间,犹如一道激情澎湃的闪电,在六盘水风景如画的河谷流淌,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的壮阔征程。那火焰,在六盘水这片沃土上酿造成诗歌的琼浆,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芬芳,也成为闪耀在我们心头的一束精神之光。
长诗的作者杨杰是转业干部,有着军人特有的稳重、扎实和韧劲。近些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完成了多部主题长诗的创作。他的诗作视野宏大,富于激情,将小我与大我融合,将时代的变迁、贵州大地的发展变化,与个人的独特生活经验和情感相结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阅读这部近4000行的长诗时,我的眼前似乎再现当年前辈们在六盘水这片多情土地上,用生命和激情建设与奉献的种种场景。从汪家寨的煤矿到老鹰山的竖井,从梅花山的丰碑到“大用矿”的忠骨……我的思绪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在历史中跳跃。
以诗歌的形式为“三线”建设者们立传,是一个独特的主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主题。长诗《热血》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将主题与个人情感有机融合,让可歌可泣的历史如在眼前,让默默无闻的英雄更加生动立体,为“三线”建设者们树立了一座诗歌的丰碑,也是对“三线精神”饱含深情的诗意书写。正如诗中所言,“我写给一座城市的诗行/正燃烧成热血的风景/一切,刚刚开始”。
在诗人炽热的笔端,我们读到了“三线”建设者们的付出,“用生命去刨开大山挖出的乌金”。我们见证了他们“咱们就吃一锅饭/咱们就住一样的房/咱们同举一杆旗,同唱一首歌”的豪迈。我们感慨于“他们被岁月催老/被时光打磨,却依然声如洪钟”。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去祭奠前辈:“高原的风给我指路/我去向每一朵鲜艳的野花前/我一朵一朵地采摘/我献给分散的一个个墓碑/我给每一个墓碑的灵魂鞠躬/岁月永远无法风化墓碑后面的故事……”我们感动于“一号锅炉”的故事,“我还能抚摸到它热热的体温/像一本史诗,像活着的励志教案”。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事例与精神、潜行与跳跃之间,完成了诗意空间的建构。
中国诗歌有“风骨”之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有《风骨》专篇,讨论了“风骨”的内涵及意义。“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其实,当时的诗坛更注重所谓“采”,也就是辞藻的华丽。但在刘勰看来,在“风骨”与“采”之间,“风骨”是文章的主体,相当于人的骨骼,“采”则是依附于骨骼之上的血肉。在当代诗坛,依旧存在重视“采”而忽视“风骨”的现象,这是一种创作态度上的本末倒置。我之所以欣赏长诗《热血》,正是因为这首长诗中蕴含着“风骨”,也就是对时代价值的探寻,对“三线精神”的颂扬。可以说,这首长诗不仅写出了“三线”建设给六盘水带来煤炭、钢铁等工业基础,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历史过程,更深刻地挖掘出历史事件后面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这部长诗中可以读出,“三线精神”蕴含着信念坚定、服从大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内涵,这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诗人所言:“三线精神的光照亮一个个你我/以爆炸的方程式/威力无限,可以破碎铁心之石/山,最懂”。
在谈到长诗《热血》时,诗人李发模说,诗歌要有人类精神,要关注千千万万人的命运,要善于追根溯源,发现荷叶底下的藕根,才能找到最本质的东西。这话说得多么好啊!我想,这既是对杨杰的真心鼓励,也是对他的殷切期待。
(作者:刘笑伟,系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