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同心协力 十四亿人共筑复兴伟业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7日 05版)

        2月14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巡检机房设备。新华社发

        2022年11月16日,农民在云南省普洱市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晾晒咖啡果。新华社发

        2022年10月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市民在星海广场游玩。新华社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

      【卷首语】

      有什么比14亿人“稳稳的幸福”,更能代表现代化的模样?

      这个春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国到北域,从城市到乡陌,农民备耕春播,工厂开足马力,物流加速“奔跑”……中华儿女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为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拼”“闯”“干”,这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气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深刻阐述。首要一条,便是“人口规模巨大”——这是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面对的基本国情。它意味着,我们肩负着14亿人民的幸福期待,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它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它意味着,我们将汇聚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携手同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时代新征程,只要始终党群心连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人口规模巨大”之难、发挥“人口规模巨大”之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重庆铜梁,田园变花园、街区似景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江西井冈山,双向四车道盘山高速公路蜿蜒山间,将峻岭深处的革命老区纳入全国高速网;陕西韩城,“云端课堂”让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温暖,日渐充盈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14亿人共建共享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2023年全国两会将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化作亿万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

    发展为了人民 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定是一项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

      我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我们织就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

      截至2022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覆盖96.8%的人口。中国打造的这张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为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实现了教育普及水平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

      我们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8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

      “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性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越多越好 本事越大越好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发布最新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对未来的粮食生产具有革命性影响。人工合成淀粉的成功,正是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委员说,“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人才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才能越发响亮。”

      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启动。10多年来,上百人成长为两院院士,数百名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创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方式,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围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起无尽的奋进力量。

      珠峰科考、空间站巡天、抗击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挺膺担当、不负嘱托,在多个重要领域勇攀科技高峰。巨大的人口规模蕴含着更丰富的人才资源、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承载世界期待 超大规模市场行稳致远

      “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进博会,却被现场深深震撼。中国大市场的机遇,就这样鲜活地摆在面前。”德国肖特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巍说,这是他们与上海进博会同行的第5年。

      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吸引着全球工商界的目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看来,过去人们只看到人口红利在数量层面的意义,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巨大的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世界经济面临多重风险的时刻,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中国正成为全球发展的“压舱石”。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438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展出,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额达735.2亿美元……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老挝工贸部贸促司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备忘录,杨浦区利用区域内互联网企业集聚优势,以数字经济赋能老挝生态农业发展,放大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经贸合作的潜力。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如何承载世界的期待?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书面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13.68亿人

      2022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覆盖96.8%的人口。

      2.4亿人

      2022年末,中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人。

      141175万人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6%。

      9899万人

      新时代10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2亿人

      2022年末,我国拥有8.76亿劳动年龄人口;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

      (本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